忆《莲池》(2)
时间:2014-03-20 13:1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冉淮舟 点击次数:
在1983年《莲池》第三期上,刊发了孙犁同志的《芸斋短简》。这是分别写给三位业余作者的三封信,对她们所写作品的点评指导。
在孙犁同志的指导下,我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部书稿《论孙犁的文学道路》,经过加工修改,陕西人民出版社决定以“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之一出版。纪久提出,要在《莲池》上连载这部书稿。我考虑《莲池》是以刊发创作为主的刊物,又是双月刊,不拟占用过多的篇幅,于是商定选发若干章节。
在1980年《莲池》第一期上,以《论孙犁的文学道路》为题,发表这部书稿的“小引”和第一章“通往艺术殿堂的路——孙犁生平和文学活动概述”。
在1981年《莲池》第一期上,发表了这部书稿的第四章“新生活的颂歌——关于《村歌》”,刊出时改题为《略论?骉村歌?骍——兼评对孙犁作品的评价问题》。
本来,纪久还要在《莲池》上以《欣慰的回顾》为题,发表我为《论孙犁的文学道路》一书所写的“后记”——这篇后记,写了《论孙犁的文学道路》一书的来龙去脉,以及我从1959年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开始的与孙犁同志的交往。正因为写了这些,考虑到我在天津学习和工作了二十四年,最终还是把这篇文章发在了《新港》上。
在1982年《莲池》第六期上,刊发了我的《关于?骉平原杂志?骍的通信》。那年秋天,我在保定,意外地发现了孙犁同志1946年在河间主编的《平原杂志》,而且是完整的六期,上面刊登了孙犁同志的多篇文字,真使我欣喜若狂,甚至想为孙犁同志编一本《平原小集》。于是,便给天津日报社的邹明同志写了这封信。
关于孙犁同志及其作品的文章,《莲池》还在1980第三期上,刊发了金梅的《学习孙犁散文札记》;在1980年五、六期合刊上,刊发了飞雁的《精心培育幼苗的人——记老作家孙犁对我的关怀》;在1982年第三期上,刊发了张东焱的《极有情致、极有分寸——读孙犁为别人写的序文》。
莫言:
我是从《莲池》里扑腾出来的
2004年,莫言写了一篇《我是从?骉莲池?骍里扑腾出来的》,文章不长,移录如下:
我最早的五篇小说都是在地区级刊物《莲池》上发表的。《莲池》是保定市文联办的,后来改名为《小说创作》,再后来就没有了,说是穷死了。
1979年秋天,当我从渤海湾调到狼牙山下,在一个训练大队里担任政治教员时,便写小说往《莲池》寄。寄过去,退回来,再寄过去,又退回来。终于,有一天,收到了《莲池》一封信,说希望我能去编辑部谈谈。我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搭上长途汽车赶到保定市,见到了我永远不敢忘记的毛兆晃老师。他个子很高,人很瘦,穿一身空空荡荡的、油渍麻花的中山装,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烟臭。他说稿子有一定基础,希望能拿回去改改。
我感到稿子不好改,干脆另起炉灶写了一篇送到编辑部。毛老师看了,说还不如第一篇好呢。他的话对我打击很大,但我还是对他保证,愿意继续改。
我把前后两篇小说糅到了一起,又送到了编辑部。毛老师说这一次改得很好。不久,小说就在《莲池》上发表了,头条,这就是我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后来,《莲池》发了我的第二篇小说《丑兵》。
不久毛兆晃老师来看我,他说早知道部队离城里这样远,就不让我跑来跑去地送稿子了。老师对养花养草很感兴趣,也喜欢养石头。我们部队驻地的山上出产上水石,又一次进城时,我背去了两块大石头,足有八十斤。毛老师住在南郊,那时保定郊区不通车,我走了十几里路,又吭吭吃吃地爬上六楼。他一看我背了那么大两块石头,有些恼火,说谁让你背这么大的石头?其实我只要拳头大的一块就行了。他的老伴是一个工程师,人很慈祥。她做了很多好饭给我吃,我背着石头走了十几里路,的确饿了,便放开肚皮吃了一饱。
后来我又写了一组短小的水乡小说,毛老师说很有点孙犁小说的味道,于是带我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他陪着我采访完著名的民兵英雄赵虎,因为家里有事,就提前回去了。我一个人在村子里转来转去,招来了很多疑问的目光。我借住在一个农民家的空房里,只有一铺炕,没有被子也没有枕头,睡觉时只好枕着胶鞋盖着褂子,睡了一夜就感冒了。那时白洋淀干得底朝天,我一个人孤独寂寞,也不知生活该怎么个体验法,主要的还是受不了那个罪,呆了两天就跑了。后来毛老师还批评我不应该那样匆忙离开。
这次“深入生活”之后,《莲池》发表了我的第三篇小说《因为孩子》。1983年,《莲池》又发表了我的小说《售棉大路》和《民间音乐》。《售棉大路》被《小说月报》转载,《民间音乐》得到了孙犁先生的好评。
几个月后,我带着孙犁先生的文章和《民间音乐》敲开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
转眼过去了十多年,毛老师已经六十多岁了吧?我是从《莲池》里扑腾出来的,它对于我永远是圣地。
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以头条刊发在1981年《莲池》第五期上。这篇小说长约万言,写一个守卫海岛的边防军战士的年轻妻子,与丈夫分开两年后,在春雨潇潇之夜里油然而生的情绪——一种荡人心扉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丰富的想象和深情的抒写,让人感到,这虽是莫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却是起点很高,出手不凡。随后莫言的提干,无疑是和这篇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莫言命运的改变,是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
很快,莫言的《丑兵》,又在1982年《莲池》第一期上刊发出来了。这篇小说,近万字。令人注目的是,在发表时,特别加了纪久写的一个“编者附记”,向读者推荐作者莫言和他写的作品:
作者莫言,是驻军某部的一位年轻战士,本刊去年第五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得到读者的好评。这一期的《丑兵》写得也不错。作者熟悉兵的生活,对解放军战士洋溢着深情厚爱。其作品的特点是:感情真挚,笔调细腻,语言明快。写作技巧虽还不很纯熟,但态度是认真的,用力的。如不懈地坚持下去,定会写出佳作。
在同一年《莲池》第五期上,刊发了莫言写的第三篇小说《因为孩子》。这篇小说,写农村邻舍两家,因为孩子而打架,又因为孩子而和好,写出了淳朴的民风民俗,写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
在1983年《莲池》第三期上,以头条刊发了莫言的第四篇小说《售棉大路》。这篇小说一万二千字左右,同时配发了三千字的评论文章《努力开掘生活》,给以高度评价:塑造了一组鲜活丰富的农村男女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性格各异,绝不雷同,可以看出莫言在创作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着。《小说月报》转载了这篇小说。
不久,在同一年《莲池》第五期上,以头条刊发了莫言的第五篇小说,一万五千字,题名《民间音乐》。孙犁同志点评了这篇小说,在1984年4月14日写讫的《读小说札记》一文中写道:
去年的一期《莲池》,登了莫言作的一篇小说,题为《民间音乐》。我读过后,觉得写得不错。他写一个小瞎子,好乐器,天黑到达一个小镇,为一女店主收留。女店主想利用他的音乐天才,作为店堂一种生财之道。小瞎子不愿意,很悲哀,一个人又向远方走去了。事情虽不甚典型,但也反映了当前农村集镇的一些生活风貌,以及从事商业的人们的一些心理变化。小说的写法,有些欧化,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小说的气氛,还是不同一般的,小瞎子的形象,有些飘飘欲仙的空灵之感。
就是在这一年——1984年,凭着孙犁同志的这篇评论文章和《民间音乐》这篇小说,莫言得以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从业余写作走上专业写作之路。也是在这一年,因铁道兵撤编,我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筹建文学系,负责组织教学工作,并教授文学理论课。这是军艺文学系第一期,共有三十五名学员,学习两年。我把他们的作业编辑成两本书,一本叫《迎着八面来风》,谈他们各自的文学思考,莫言的文章题名《天马行空》;另一本记述每个人的文学之路,叫《三十五个文学的梦》,莫言的文章题名《也许是因为当过“财神爷”》。这两本书,分别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临毕业前,我曾陪着莫言等六名同学去《文学评论》编辑部座谈,谈他们对文学的理解与思考,记录整理后以《几位青年军人的文学思考》为题,刊发在《文学评论》上。后来,我把他们的发言分别附录在我的一本评论集《屋下碎语——关于文学观念的思考》中,莫言那篇的题目叫《从?骉透明的红萝卜?骍谈起》。莫言的毕业作品是《红高粱》,我写的评语,后来以《?骉红高粱?骍读后记》为题,收入我的《平原文学论稿》一书中。
刘绳:
《莲池》举起繁荣平原文学的旗帜
长期致力于华北敌后抗战与冀中平原文学研究的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刘绳,最近撰文谈到纪久对冀中平原文学的贡献时写道:
改革开放初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纪久和同乡作家冉淮舟并肩协作,响应原抗战时期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的号召,在他主持的《莲池》文学刊物上,举起了发展繁荣冀中平原抗战文学传统的旗帜,开始了对平原文学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总结。现在,重新翻读三十年前的《莲池》杂志,可以看到当年刊物关于平原文学研究的精心设计。第一,提供作家亮相平台。为“文革”后复出的冀中前辈作家提供亮相的阵地。连续刊发了孙犁、梁斌、王林、路一、邢野、魏巍、李英儒、徐光耀、柳溪等作家的文章和专访,而这些文章和专访,不少是“文革”后这些作家亮相的首篇文章。这一可观的平原前辈作家群在《莲池》刊物上一一亮相,在当时的京津冀文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第二,系统展示红色经典。当年的《莲池》曾接连刊登大块文章,介绍《红旗谱》《播火记》《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腹地》《赤夜》《东方》《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平原红色经典的成书过程和时代背景,披露小说从生活原型到文学经典的写作真经。《莲池》关于平原红色经典的介绍,填补了敌后抗战文学研究的空白,成为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宝贵资料。这些文章几乎都被当时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丛书》收入,至今《新文学史料》还提及选用其中的内容。第三,全面深入研究孙犁。改革开放之初,当文艺界开始重视孙犁的艺术成就但尚未形成“孙犁热”的时候,纪久主持的《莲池》则连续多期刊发孙犁的新作和研究者的专论、回忆、书信、札记和作品赏析的文章,卓有见识地推出了孙犁研究热评。在这一研究中,纪久和淮舟合作,同时广泛联络有志研究孙犁的评论界朋友参与,并多次登门求教孙犁,推动了孙犁作品的普及和艺术研究的深化。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的《莲池》,把对孙犁的研究作为平原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富于启示的开创,对日后形成的“孙犁研究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第四,广泛积累平原文化史料。那一阶段的《莲池》还以回忆录、散记、史话、书话、图文相配各种形式,陆续刊登了关于冀中平原留法勤工俭学、高蠡暴动、平原文化抗战、“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冀中新世纪剧社和火线剧社活动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河北省文联“创作之家”“编辑创作练习生培训班”的一批忆文,为全面深入研究平原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史料。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