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7 11:4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柴小倩 点击次数:
三、“写作本位”的思考与质疑
1.“阅读”与“写作”是否有必要争论谁主谁从
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这一段话中,叶先生的意思是:写作水平是基于阅读水平的,但并没有说阅读一定是“主”的,写作一定是“从”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本来就是由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决定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叶先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决定的,文盲充斥的大国亟待通过阅读丰富思想、武装头脑。另一方面是根据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说的,没有“吸收”哪来“倾吐”,“阅读”是为“写作”做准备,储备资源。如果一定要强调写作的重要性,那么按照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就应该加倍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因为阅读永远是写作的“根”。
2.“言语表现意识”需要根基
“言语表现意识”需要有根基支撑,只有心中有了想表达的东西,才会有想表达的欲望。这些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呢?它们是对人生的体悟、反思,是真诚热切的对真、善、美的信仰和追求。这些都是需要依靠长时间的语文学习积淀的,通过阅读和生活养成的。“言语表现”是一个内驱力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会出现的结果。当“内驱力”还不足时,就一定要强调“言语表现”,能否“表现”得好是一个问题,学生总会有一种“被迫言语”的感受,这是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感。“被迫言语”是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的。想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言语表现意识”不是靠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实现的,而是要从“言语表现意识”的根基入手,培养根基,绝对不能揠苗助长。
3.“写作本位”是否也是一种功利
潘新和教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是“阅读本位”的,“吸收”只是为了实用、为了应试,认为这是一种功利的表现。然而,“写作本位”强调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认为通过阅读“吸收”的东西如果不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就是无价值的,这样的观点是否也是一种功利呢?首先,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写作吗?除了写作外,就没有其他价值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其次,一味地强调写作,强行施加压力,写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有价值的吗?一味地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是否会将学生培养成只会无意义叫嚣的“聒噪的青蛙”呢?最后,言语表现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让学生感觉到阅读就是为了写作,这样,阅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这样功利化的教学是与语文教育的浸润性的美学原则背道而驰的。
4.目前的语文教学是否真的忽略了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
语文学科的属性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语文不仅要授予学生将来生活、工作所必需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工具性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思辨精神,这一点从高考作文的导向中就能看出来。以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举例:如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上海卷“曾被舍弃的微光”,2013年浙江卷“三句话看青春”、湖北卷“人生方圆之间”,都有明显的人文性导向。由此可见,现在的语文教育并非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心灵的成长,高考作文占语文总分的将近一半,可以看出语文教育的旨归还是偏向人文性的。潘新和教授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无视言语、文学教育的超现实性、审美性、哲思性和历史感——诗性”、“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文学和诗意教育,基本上扫地出门”过于言重了。
四、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由何而来
1.夯实言语表现意识的根基
“言语表现意识”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言语表现需要有一定的内在资源作为基础,有了基础才会产生言语表现意识。这种内在资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的,而方法就是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浸润心灵,吸取养料,丰富思想。就好比一颗小树苗不断地吸收土壤的营养,阳光雨露的滋养,这样经过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这棵小树苗才有可能成材。想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真、善、美,并为之喜悦、感动,从而将表现真、善、美作为一种内驱力。此时,言语表现意识则如满杯之水自然溢出。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