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9 14:4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余 点击次数:
话语的真实性和独立性
非虚构小说没有主题先行、刻意地歌颂或是批判什么,作者的写作只是为了呈现对象的实在,呈现即是本旨。呈现的过程是抵达对象本真的过程。要义就是真实。真实也是作家的一种取向,实际暗含了作家主体创作的独立性思考。现在,从事非虚构小说创作的作家都会亲身体验在野生活,进行田野考察。在个体真实性创作的基础上,维持着思想的独立性,而不是从众和附庸。
国家对乡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也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适合乡村的道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存之本,农民们在将要失去自己的土地搬进拆迁安置房中,在将要失去已经习惯了保障的慌张心理下,争取着最大化的利益。乔叶的拆盖记中反映出了很多现实乡村社会现象:政府与农民之间面临着很多矛盾,甚至是村干部夹在中间,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底层生活的不易,个别强拆行为的发人深省,安置拆迁户的问题接踵,农民面临着被迫上楼的生活的同时,心理也遭受到了问题:政府是否真的可以依托?拆迁到底是好还是坏?拆迁赔偿款怎么计算?这些问题虽然作者没有给予正面回应,但是能够给我们的思考提供真实宝贵的引向。
三、接地气的文艺创作
正如《人民文学》编辑部在编者“留言”里:“我们希望由此探索比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更为宽阔的写作,不是虚构的,但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我们各种各样的关切和经验能在文学的书写中得到呈现。”
非虚构小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虚构的小说,更强调了作者身份的个人性、写作的亲历性。非虚构小说的呈现,让阅读者在小说的形式中能够体会到文学对现实的参与和渗透,显现了文学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价值意义。人们常常定位文学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实际我们在乔叶的非虚构小说中也看到了现实故事的精彩、充满经验性和触动人心的吸引力。
并非虚构,在文学形式上有着模糊性,在内容上却有着反映社会现实的精准性,在精神上则担当反映社会号召人文关怀的思想性。非虚构,这样的小说叙事,去掉了普通小说虚构的“魅气”,是更加接地气的写作,是更贴近生活服务人民的文艺创作。不仅是在反馈民声,也是传达真情。在乔叶笔下的盖楼与拆楼的故事中,让笔者喜欢的不仅仅是那种不平庸的叙事策略,富有地方气息的方言运用,精准的人物语言和心理的把握,还有小说中的“我”的内心复杂情感,对土地的那种不明而又真实的情感,对人性的真实触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乔叶.盖楼记[J].人民文学,2011(6).
[2]乔叶.拆楼记[J].人民文学,2011(9).
[3]赵瑜.拆楼记小札[J].书城,2012(11).
[4]王晖.“非虚构”的内涵和意义[N].文艺报,2011-03-21(5).
[5]孟繁华.非虚构文学:走进当下中国社会的深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4-12(7).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