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07 15:2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论文部落 点击次数: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否则,“若乃居而不思然,寇至而不知惧,此之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证明:“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是一种立足长远,思其终始的国防指导思想。只有和平时期保持常备不懈,做到“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周易·系辞下》指出:“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位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就是说国家所以发生危险,是由于统治者安于它的统治地位;国家的所以灭亡,是由于统治者只知保持现状;国家发生祸乱,是由于统治者沉醉于长期的太平局面。所以,圣明的统治者,在国家安定的时候都不能忘记可能发生的危机,在政治稳定的情况下,不要忘记丧权的危险性,身处太平盛世不要忘记可能会发生祸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长治久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再号召全国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加强战备,准备打仗”,后来又具体提出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以应付不测。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市场的日趋形成,国家间交往和联系的迅速扩大,政治多极化局面的出现,以及毁灭性战争武器的大规模发展,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在此基础上,1985年6月,军委扩大会议做出了新时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断,将国防建设转人和平建设的轨道。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国防建设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同时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更加紧密,我国的安全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作为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压力,将长期面对一些大国对我国进行战略防范和遏制的压力。“台独”分裂势力以及“藏独”、“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对国家主权、统一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国周边的地缘战略竞争错综复杂,领土主权争端、能源资源争执和发展空间竞争以及民族宗教矛盾等因素重叠交织。
因此。“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应对挑战,着力化解风险,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干扰和破坏.积极营造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国内安全和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力量支撑和坚强安全保证。
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总之,对待国防战备的根本态度是:“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一个国家只有把国防战备立足于“恃吾有以待也”,并且把工作做到“恃吾有所不可攻”的程度,战争才可能被制止,和平才将会到来。五、重防御这是植根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华夏民族重土安迁观念在国防理念上的突出表现。
首先.重防御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反对扩张、知足戒贪传统思想文化在国防理念上的深刻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性。”不同的文明由于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其文明的表现形式、价值取向等都有着不同的体现。中华民族居于东亚大陆,东濒茫茫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青藏高原,对外交通不便,在地理上具有明显的隔绝性和独立性,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足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方面来讲,农耕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自产自销,自食其力,建立起一种处于封闭状态的自然经济社会。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可以用“血脉相连”来形容。他们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土生土长”,“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中刨食”,死后也要葬在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心里才踏实,叫做“入土为安”。
所以土地不仅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须臾不可离。安土重迁是他们的固有观念。《周易·系辞上》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礼记·哀公问》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先民所追求的是在自己的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宁和稳定。所谓“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便是农业社会古圣先贤和庶民百姓的共同理想。
定居而非流动的生活习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人与土地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氛围,表现在中国国防理念上就是固土自守、保家卫国的战略防御思想。所谓:“中国地居温带,土肥美,民殷富,世戒远略。”@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华夏——汉人所追求的是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需的安定,这与中亚、西亚多次崛起游牧民族以军事征服、战争掠夺为荣耀的心理大相径庭:与以商业交换和海外殖民为致富手段的海上民族对外展拓的意向也判然有别。”⑩中国人也有“一天下”“平四海”的理想,但采取的方式并非武力征服.而是以较高的文明程度来辐射和影响周围的民族。《论语·季氏》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汉书·贡禹传》谓:“陶冶万物,化正天下”,都表达了这一思想。这种非强权的,建立在和平主义与文化论调基础上的“世界大同”思想。正是中华民族渊源深厚的农耕文明的产物。
其次,重防御的国防理念是以“释远谋近”为逻辑起点的。释远就是放弃劳民伤财的对外远征,谋近就是坚持佚而不终的图治国内。正如《淮南子·泛论训》中所说:“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务道德,是释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黄石公三略》认为,在考虑国家发展战略时,是“释近谋远”,还是“释远谋近”,是一个带有全局陛的重大问题,必须分清利害,权衡得失,思之再三。
它说:“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不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日,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几。”由此得出结论:凡是放弃内政而远谋他国土地的,结果会劳而无功;凡是放弃远征而图治国内的,最终会安逸善终。因此,它主张放弃使国家内政荒废的“广地”,坚持使国家富强昌盛的“广德”;放弃“贪人之有”的对外扩张,坚持“能有其有”的对内图治。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