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上) (4)
时间:2016-01-12 11:4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晓河 蓝海涛 黄汉权 点击次数:
韩国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面积锐减,粮价补贴高昂,国际社会要求开放农产品市场压力增大,这时政府明显调整了反哺农业的政策方式和力度。主要是完善价格支持手段,减少农产品补贴,逐步扩大进口;以关税保护农民利益,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基地、土特产基地和乡村旅游;向农渔业接班人及专业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整治土地,废除耕地所有上限,放宽土地买卖的商业性技术开发,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大力发展蔬菜、水果一条龙流通机构和粮食综合加工部门,加快农产品批发和直销市场建设;扶持农产品深加工;拨款支持农村建设现代化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台湾地区1974年后,以稻米政策为核心的反哺农业政策也出现了转折性变化。首先,1973~1976年农业政策目标为提高稻米自给率,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设置粮食平准基金,按保证价收购稻米,向稻农提供无息贷款;继续实施农地重划,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制订《农业发展条例》,颁布《农产品交易法》,修订《农会法》。其次,稻米政策从增产转向限产。先实施稻谷限量收购,后改为稻田收购;停办公教人员稻米配售制,并以配售饲料米方式处理过多存粮;补贴稻田转作,按保证价收购转作产品。再次,1976~1981年继续调整反哺农业政策。主要是限制农地资源转作它用,新建和扩建果菜、家畜市场,开发大都会区卫星新市镇,扩展大中型乡村邮电设施,修建渔港、建设渔村社区,新建乡镇简易自来水厂等。
3.反哺农业政策的共同特征
从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先行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转折期工业反哺农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政策目标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中心,粮食安全地位重要。特别是资源短缺型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目标,目的在于确保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所需的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二是反哺力度不大、范围较小,形成点状支持。这一时期因国家和地区财力所限,抽取农业剩余和反哺农业并存,有“予”有“取”。尽管需要支持的农业生产领域很多,但有限的资金只能集中用于重点领域,增强主要环节的生产能力。三是政策手段的中心为生产领域支持,兼用稳定价格和关税保护。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给予生产资金支持和投入品补贴,鼓励使用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采取最低保证价格措施,稳定农业生产。有的国家调整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产者和土地有效结合。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资源短缺国家,往往利用关税保护等边境措施保护本国农业生产者。四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比先行工业化国家提前启动某些农业支持政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时间晚,但持续时间短。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大,具有后发优势,因此转折期反哺农业政策的支持点较多、范围较宽,先行国家某些在大规模反哺期实施过渡期的政策已提前使用。例如韩国和台湾地区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设施投资,都是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时期开始的,而一般先行工业化国家是在大规模补贴期、大规模反哺期才开始启动的。
到了大规模补贴期、大规模反哺期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反哺农业政策主要特征为:一是政策目标以提高长效性的农业生产能力为主,兼顾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环境。各国和地区都调整了国家财政收入分配结构,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或投入补贴力度,整治土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的就是增强长效性的农业生产能力。而各种价格支持政策,一方面刺激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产量;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一些国家的休耕、转行、退出农业的补贴和保护农业资源政策,既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又避免了农民收入下降和保护了自然环境。二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种类开始增多、力度加大、范围得到拓展,形成扇面支持特点。各国和地区的反哺政策已从农业生产领域向农产品流通甚至加工领域延伸,资金注入的规模越来越大,各领域的支持政策名目繁多,支持的范围不断扩大,已形成由点到面的扇面形反哺格局。三是政策手段以土地等基础设施投入、农用生产资料补贴、信贷服务和价格支持为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过渡期大规模反哺期的突出表现就是各国和地区政府大规模投资农业和农村基础实施,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以农用生产资料补贴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低息贷款的资金威力,缓解农户自有资金短缺的矛盾。策略性地用好价格支持手段,达到刺激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四是资源短缺型国家和地区努力提高土地经营规模,资源富裕型国家开始保护生产能力。像资源短缺型的英国、德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借城市化加速后农村人口下降的良机,都不约而同地下大力气整治土地,提高土地经营规模。相反,资源富裕型的美国为避免生产过剩,采取休耕补贴等措施,来保护土地生产力。
总之,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尽管从分析角度可分为转折期和大规模反哺期,但在政策实际运行中,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加大力度,只是在到了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上才会明显加快反哺农业的步伐。总体上看,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国家和地区反哺农业的政策目标是以生产性支持为主,增加农民收入为辅,其中资源短缺国家更加注重粮食安全目标。只有到了工业化后期的发达经济阶段,反哺农业的政策走向稳定与规范,政策目标转向了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自然环境为主。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目标决定了工业反哺农业从转折期步入大规模反哺期,政策手段只能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生产环节支持为主,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