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26 13:4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伟凯 点击次数:
(四)主要受众群体的消费能力较低
笔者曾针对光谷客17排小剧场受众群体做过调查,该剧场的观众主要来自于周围的高校,其中无固定收入的学生占据所有观众的45%左右,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观众仅占13%。在武汉,电影票的价格约25元,而一张小剧场门票票价则在60-120元之间。
其他困境诸如缺乏演员、投资短缺、政府关注度不够等等,在武汉的小剧场业界内,也是非常明显的。
三、艺术:小剧场的唯一归宿
其实,在今天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以规模小、形式灵活、更新快为特点的新生物大都有了不错的市场。如微博、微视、微信、微电影等等,这些新的东西早已经深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在剧作中,以《爱情公寓》、《家有儿女》、《武林外传》、《屌丝男士》等为主的情景剧也成为影视业里的一个重要支流。但是小剧场的“小”,并非社会性的“小”,而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与商业化的“小”有着天壤之别。
相比于传统戏剧,在艺术表达以及观众接受上,小剧场也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规模小,投资少,新剧目生产周期较短,可实验度高,容易激发出新的艺术形式;观众与演员互动多,观众不仅是戏剧的接受者,也是戏剧的创作者,更容易提高观众的艺术水平;舞台不用写实布景,时空在演员表演中自由变换;运用电影“蒙太奇”或“意识流”的手法使角色的“心理情感”外化;内容上也围绕普通人的生活,表达平凡人的喜怒哀乐,直击人性,无论是市场和艺术,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都是小剧场“小”的表现。民营小剧场更是可以摆脱体制的干预,更自由地发挥艺术的内在魅力。
艺术上的“小”之所以没能成为市场经济的“灵活”,这与中国小剧场独有的特色有关系。回溯小剧场的发展史,我们也可以得出,小剧场从发生到发展,艺术永远是第一考虑的因素。
小剧场第一次在中国出现,是在新文化运动前夕。那时的小剧场拥有着浓厚的社会性。无论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明戏”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民众戏剧”、“爱美戏剧”运动,虽然大都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联系并非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是在践行中国文论的传统理念——“文以载道”。比如“民众戏剧”和“爱美戏剧”,他们直接引自法国1887年兴起的小剧场,就是当时的文人希望通过新的艺术形式来传播新的思想。这些戏剧一大特征就是非主流、非贵族,有着鲜明的平民性,强调社会现实和生活对人的影响。③至于上世纪80年代再度兴起的小剧场热,前文已经提到,充满了先锋性和实验性,艺术上的追求一直是小剧场的主流。虽然一度兴起商业剧,但同时也出现了“反商业化”、“反票房左右”、“追求自由意志”的口号。即便是商业化后的小剧场,其对文学性要求也很高,比如创下350万元票房纪录的《喜剧的忧伤》以及依然一票难求的《恋爱的犀牛》,还有最近活跃在各大院线的《塞纳河少女的面膜》、《蒋公的面子》等,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真正为迎合观众口味,宣扬物质、浮躁、奢华,低俗、搞笑的剧目在国内的小剧场内还是少见。小剧场从一开始,就天然地与市场保持着距离,它的唯一的归宿只能是回归到艺术。
中国的小剧场虽然没有发展成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那样的规模,但是却独成一体,成为了大众消费背景下少有的还在坚持艺术风格的领域。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小剧场的兴起确实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接力,革新着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戏剧自身的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小结
同中国主要的民营小剧场一样,武汉民营小剧场的发展也尚未成熟,也面临着巨大市场压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它确实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平。剧目《桃花灿烂》、《好听的都是伤心的歌》,后来引进的《塞纳河少女的面膜》、《只有白色》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不过受座位和模式限制,票房收入有限,既然如此,放弃市场,追求艺术,或许可以另辟蹊径。坚持高艺术标准,排演高水平剧目,培养出自己的明星演员,在一定群体内形成一股艺术向心力和影响力,或许才能在大众消费的围剿下实现突围。
注释
① 中国的小剧场可以追溯到清末到1915年期间的“文明戏”时期,同时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也曾掀起过一场不小的小剧场运动,但是本段,我们讨论的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小剧场的发展.
② 上海戏剧学院的吴保和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中如是分类.
③ 王翔:《我为什么要建一个小剧场》,在建国六十周年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 吴保和.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3.
[2] 吴戈.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演进[J].学术探索,2001(1).
[3]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