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03 09:2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达红 点击次数:
【论文摘要】理性语文教学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开展理性语文教学,要明确高层次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要整合意义连接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我构建;要创设开放的“全语文”情境,引导学生个性体验;要尝试以评为中心的读学活动,促进学生反思表达。
【论文关键词】理性语文教学;理论构建;内涵;课堂策略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重建人的价值理性的育人过程。一个人通过语文学习,与自然的、感性的及理性的东西构成触突网络,形成文理通融的思维模式,从而育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应重视理性思维在语言活动中的关键性作用,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价值资源,强化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缜密逻辑理性的训练,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一、理性语文教学的理论构建
1.理性语文教学的定义
理性语文教学是指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强化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的训练,挖掘并培养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明辨善思,最终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的学科教学活动。也就是说,理性语文教学基于语言学习的教育性与生命性,通过训练心灵、启发智慧、完善人性,使学生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它以创造、建构和生成为方向,以个体生命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目的,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自我建构,在个性体验中反思表达。在这样的教学中,理性思维得到培养,生命个体的真实意义得以彰显,幸福人生得以奠基。
2.一个关键概念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是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理性主义是西方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近现代许多教育家都把理性教育看作是普通学校教育的核心。理性语文教学关注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追求生命意义的实现与超越,为学生精神世界健全、丰富与自由充实地发展提供了可能。
3.两对重要关系
(1)感知领悟与理性分析
感性和理性所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不可或缺,这是人性丰富完满的必然要求。从教学实际来看,没有理性和逻辑的参与,阅读与教学将很难达到应有的深度。盲目地动情,以感情代替逻辑,用笑声代替思考等,会导致逻辑理性精神的匮乏。如果缺失了逻辑理性这个内核,语文课程就会失去根基,语文素养也会失去灵魂。理性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理性思维的培养,但它并不排斥或忽略感知领悟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理性语文教学追求感知领悟与理性分析的和谐统一,强调感知领悟与理性分析的相互补充。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中优美的文字、意境、人性和情感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认清文学作品的典型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及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透过形象启动理性思维、进行抽象理解的素质和能力。
(2)个体生命价值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尊重。理性语文教学的追求正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即它放眼学生的一生发展,着重培养作为未来公民应该具有的独立的思想和客观的态度,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遇事能周密分析并善于理性表达。通过教育可使人至善至美、洞察理念、掌握真理、富于理性,以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4.三个关注点
(1)关注现实生活,尝试以理性为核心的文本再构
语文教育中蕴藏着丰富的理性教育的矿藏。在语文教学涉及的中外文学作品中,处处都有理性的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寻找表现理性主题的内容,挖掘蕴含理性主旨的资源,探索语文学习过程中富于理性的要素并将其放大,成为教学的重点与亮点,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这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筹划能力,能以理性为核心进行文本再构:抽取教学内容中学生可能达到的理性因素进行整体设计,以一篇带多篇,实现多部作品的关联和比较,并融入学生经验,使他们取得专业发展和理智进步。通过文本再构,可实现结构化教学,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展示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深化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理解;展现与作品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明确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取材角度和叙述手段等。这样可以形成立体化的感知与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借鉴经典范文完善自己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独特表达更加科学、规范。语言教学还应聚焦在学生所置身的特定时代和生活场景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将文本语言与当前生活进行一次次的映照和比较,在时代的脉动中发现、思考、表达,培养符合常规和逻辑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趣。
(2)关注思考过程,让读写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阅读教学要以影响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为重点,通过对文本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对其进行重建,让每一课的学习都成为一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学生的阅读经验,既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模糊零散的。教学要以此为起点,关注学生的阅读经验差异,搭建弹性平台:组织经验呈现,唤醒思维意识;推动经验再生突破,引学生寻找并发现自我思维的起点;促进经验重构,激发思维冲突,把可能的发展水平转化为现实的语言素养。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能自动联系已有经验,进行搜寻、做出比较、形成独特的见解,思维活动才能由此显现和展开。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探寻思维展开的策略,如:引导联系阅读经验,让思维脚踏实地;指导借助直观形象的描述及图示将思维过程外显,降低思维的难度;设计不同类型的阅读练习,如迷惑性练习、诱发性练习、隐蔽性练习、蕴含性练习等,提供清晰的支撑点,让思维有支持;合理安排阅读的程序,让思维有线索。这样,学生不但能搜索、加工相关信息,还能比较、选择、反思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认知策略,并实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3)关注个性表达,创设充满思辨意味的语文课堂
好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对每一名学生各不相同的特性由衷尊重的民主课堂,是以交流价值观、提升思想力为目标的思想课堂。关注个性表达,意味着把人置于教育的中心,关注每一个个体独特的成长可能性,尊重每一名学生表现出来的个人愿望,给每一名学生多次尝试的机会。理性语文教学能够开发生命潜在的语言能力,提倡人格自主、独立思考,将学生的个性表达力作为发展理性思维的逻辑生长点,让每位学生充分释放天然的表达欲望,培植持续增值的语言表现力和语言创造力。思想的深度决定了表达的高度,思想力的强度决定了表达力的效度。理性语文教学以培养未来公民立体化的完整语言能力与严谨缜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为目标,将学生心灵之“思”作为其语言表达的真正动力,用鲜活、激情和个性的表达淬砺思想,练就理性思辨力,用深刻、丰富和缜密的思想发掘每一节课的人生意义,最大限度地弘扬作为表达主体的“理性魅力”和“语言力量”。
二、理性语文教学的内涵阐释
西方理性主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尊重客观事实与公理,坚持因果关系,处理不盲从、不迷信。相应地,理性语文教学的内涵也包括三个方面,即客观性、逻辑性、批判性。
1.客观性
理性主义尊重和崇尚客观事实与公理。如果不以客观事实为前提,推理过程无论多么合理,其结论都是错误的。客观是理性的源泉,是理性的第一属性。文本的客观性是其内在的本质特点。任何文本都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绝不可以无病呻吟,更不可以杜撰、捏造。文学源自生活,其虚构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即便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也必须遵循“物性真实”这一创作规律。如果让猫狗讲话,就应该符合猫狗的“身份”,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故事是在骗人,从而疏远甚至毫不留情地抛弃这个故事。这也正是符合文化人类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原型”心理。“承认文本的客观性,承认文本对阅读的前提性意义,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可行的条件”。能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均美的文章,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因素。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阅读教学中要尊重文本,把文本的特点体现出来,让阅读感悟不断地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笔者在执教《南辕北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因为地球是圆的,车上的朋友如果一直朝北走,其实也是可以到达楚国的,只不过是要绕一个大圈,比较浪费时间而已。笔者首先肯定这个学生的想法看上去是可行的;接着引导学生就古代出行工具的局限性及翻越千山万水的困难作了讨论;最后告诉学生,任何思考都应面对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南辕北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教学导向要充分体现科学的缜密与理性。
文本只是一个案例,一方面承认课文的存在,尊重文本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一切,不断地接近真实的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研读文本,是为了走出文本,是为了培养符合常规、符合正常逻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
2.逻辑性
理性精神十分讲究逻辑,自由思想唯一的限制是内在的逻辑。没有逻辑的思想是胡思乱想。语言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存在于语言的逻辑关系之中。文本的力量存在于逻辑中,说话写作都离不开逻辑。说某人表达精妙,无外乎是说其思路清晰严密、分析精辟独到、用词准确精当,这背后是强有力的逻辑思维支撑;而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也都是以清晰的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符合逻辑,才能主旨突出、结构严谨、条分缕析、言之有序、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王力先生曾指出,文章写不好,并不是由于他写了几个错别字,也不是因为他不懂语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现有教材基本都是以人文主题构成单元序列的,教师应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及其在整册教材中所具有的教学价值,探寻单元构建的逻辑序列,梳理出单元的逻辑关系,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通过替换、压缩、嵌入等,力求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从纵向上建立起关联紧密的单元内容体系。
这样,通过对知识结构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的反复推敲和精细打磨,可以将语文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相互映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即使是单独一课的教学,也应引导学生跳出字、词、句、段的限制,站在篇章的高度,揣摩作者如何谋篇布局,解构作者的思路和想法。即重在讲透“应该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从篇章的视角品味作者怎样做到详略得当、注重节奏、富于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篇章思维。篇章思维不仅要考虑句与句、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呼应、伏笔、悬念等手法,处理好情节、情感、思想等问题。文章内部结构是作者想法的复杂组合,这种组合的方式是无穷无尽的。篇章思维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构成了思维的奇异性、超常性。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群,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思维方法,这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础”。语文作为一门科学,其整合的内容结构、科学的方法结构,彰显了语文课程的理性精神和语文教学的结构之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富于逻辑的理性表述,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3.批判性
理性主义确信不存在完全正确、永远正确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思想做出判断,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任何理论和观点必须用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它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实践检验,才能被认同和相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塑造明天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学习是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的活动”。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人的思维水平,也凸显了现代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成熟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着真诚和客观的态度去阅读,对不同的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防范个人偏见。在阅读中要审慎地作出判断,或暂不下判断,或修改已有的判断,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更有余地。即便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任何观点都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材料和细节来支持和论证。批判性阅读能够培养主动的阅读者,也可让每次阅读过程成为多向学习的过程。长期训练可使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考虑对立观点的力量与弱点,考虑是否需要另一种观点,是否存在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批判性阅读可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表达者,可使学生学会用严密的思考去获取令人信服的论断,有利于其学会在表达中呈现出清晰的思路,学会根据场合与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理性语文教学课堂策略初探
1.确立高层次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快餐式、碎片式的浅阅读使得许多学生面对问题理不清头绪,没有完整的归纳范式,欠缺合乎逻辑的表述。理性语文教学将高阶思维的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建构情境模型和问题空间,聚集主要矛盾展开分析、质疑反驳、分层推理、形成猜想、验证假设,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系列集中、丰富而深刻的思维活动,可以有效地把阅读引向深入,促进思维发展。教师要以问题为基点,紧扣教学重难点,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疑惑处、新旧联系处、思维转折处、规律探索处、知识引申处等探究,把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感染力,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教学的方法与思维的方法是一致的。教学可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入问题情境—提取信息,整合资料—分析综合,推理表达—反思检验。分析是为了提取文本大意,综合是为了找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推理需要在想象中洞察内在联系、思考成因与结论,并作出判断,形成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自己修正错误,从而学会规划阅读,用思维导图把阅读结果结构化、系统化。课文教学要努力发掘文本价值,复原作者的创生意义。但文本的一切并不都是唯美的,教师的解读也不一定就是最权威的,还要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眼光查找文本的缺陷,努力寻找文本表意上的不足或表达技巧的不合理之处。语文教学开展批判性阅读,可以引导思维再前进一步。
2.整合意义连接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教师应以发展理性思维为主线重组教材,强调多维知识的整合,将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呈现框架式的弹性化内容。如在语境中表达、拓展阅读、群文阅读、单元主题阅读等,寻找多个类似或关联的文本进行相互印证、阐释,达成内容、意义以及写法特色的领悟。整合意义连接的内容,使学习者处在一种知识产生最佳结构的状态。没有知识结构,学生学习了详细的内容却不知这些内容应该附在什么地方,所拥有的知识是零散的,在整体的意义上几乎等于零。学生是言语能力建构的主体,要努力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自主建构,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如经典文本的导读,或引录原著精彩片断进行品评论析,或结合作者评传活化先贤神采,或介绍一些拓展资料扩大学生视野,或结合名著和人生设计一些情景问题、比较问题和言语使用问题,激发争鸣和研讨。引导学生在整体中去理解局部,在局部中理解整体,实现阅读与实践联手、吸纳与倾吐相济,将文本中隐藏的言语资源变为实践的可能,让表达获得智性的迁移。阅读的本质在于读者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设想尽可能多的人生,观看尽可能多的事物。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促进自我人生观、世界观的完善。
3.创设开放的“全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个性体验
人的经验其实很有限,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形形色色,能够扩展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教师应创设开放的“全语言”情境,为学生介绍作品形成的背景、作品的基本内容、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前沿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学习语言并且将语言融入生活世界;链接已有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意义和身份的双重建构。要从整体角度和语言描述的背景生活出发,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中触摸语言、阐释语言,进而拥抱文本的表达形式、言语方式,通过模仿、涵咏等内化语言并掌握言语技能。阅读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拥有选择内容的权力。教师要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开放蓬勃的课堂教学新气象,用充满新奇、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习者情绪反应的氛围来引导学习,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意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教学要努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心智,培养其灵活的思维方式,使其看问题的视角、触点呈现出发散的态势,激发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践性问题,故意提出几种相左之见,让学生展开辩论,说清依据;还原语境,用个性化的语言替换课文中的语言;调查研究、拟写报告,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获得言语实践的机会,为说写提供资源和动力。将价值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将生命的体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自由地表达,自负其责地表达,享受自我创作的乐趣。
4.尝试以评为中心的读写活动,促进学生反思表达
评是读写活动的反馈与提升,是反思与表达,也是交流与分享。“母语教育,本质上是以独立评论培养现代公民”。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高度关注的PISA阅读测试,视理性评论力为表达力的最高象征。以评为中心的读写活动,富有思维含量和理性魅力。评是阅读的反馈。增加反馈是提高神经元数量的最好途径。反馈策略是通过增加反馈的数量和质量促进脑学习的。评也是复述。学生无须完全原样存储所学信息,重在发现新学习内容与以前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如果没有复述,就几乎没有对认知概念的长时保持。评更是一种提升。如评改文章,是对语言的表达思路以及语言本身所产生的文字结构、也就是语脉的系统化规整。教师要发掘多个途径促进以评为中心的读写。例如课堂上的口述、预测、质疑、反思及学生讲堂、作文讲堂、名著讲堂、亲情讲堂等,都是评论的形式;倾诉判断、书信交流、结构仿写、人称换写、主题辩论、编写剧本等每一种评论形式都是经历自我心灵对话后的行为结果。一次成功的评论就是学生自我发现、自己创造和反思表达的历程。以评为中心的读写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反思表达。评论的过程,是一个再加工、再思考、再咀嚼的过程。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沟通、交流、判断,在陈述己见的过程中,会不断拓展思维,增进体悟自觉,提高选择、融合等学习能力,从而优化心智结构。通过课堂上的评论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师生智慧情感得以互动,做人观念得以认同与迁移。评是对说与写价值的升华。以评为中心的读写活动可使学生在迁移中推己及人、明理善辨,让哲思之美启迪智慧,使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的理性评论力由此茁壮成长。梁漱溟认为,“理智者人心之妙用,理性者人心之美德。后者为体,前者为用”。
从学生个体发展而言,理性是学生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根本发展。理性思维是学生顺利发展和完善人生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在公民社会中,理性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为培养明理善辨的公民,语文教师要用理性武装激情,用理性来引领、指导整个语文教学,在反思中寻求对策,努力构建真实高效、充满理性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兰桂.感知领悟与理性分析相补充——语文新课程教学原则初探(之一)[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2]陈晴,喻本伐.理性主义与青年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4(10).
[3]周仕荣.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整合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思考[J].教育评论,2014(8).
[4]余文森.论语文之“真”[J].语文建设,2013(10).
[5]王艳玲,熊梅.个性化教学单元设计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4(1).
[6]程然.从“句子思维”到“篇章思维”[J].教学与管理,2014(1).
[7]曹红丽.批判性阅读,使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8]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2014(11).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