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研究

时间:2015-11-04 09:2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韩清林 秦俊巧 点击次数: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Education in ChinaHan 

  Abstract : The trend from the segment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s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basic standard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modernization is to adhere to universal standard with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so a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chool layout and system of teaching, life-long education, teacher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tc. The policy measures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re to propel the important reform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school running concepts,to boos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and policy legal system, to put into practic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various levels of governmental pla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s a whole, to build the educational funding guarante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o intensif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body for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o construc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legal system matching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modernization, to establish test area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modernization,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城乡教育一 体化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基本标 准,实现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体系、终身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 展环境、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 施包括: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变革;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 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 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试验区;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 现代化理论体系;建立完善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督导评估机制。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教育公平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 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教育现代化必须与我国 国情相适应,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 在我们这样一个城乡教育差距很大的人口大国、 教育大国实现全国范围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对教 育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教育发展的阶段 性特征做出准确判断,需要对教育现代化目标模 式做出战略选择。

  一、教育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战略选择: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

  (1)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教育现代化。突出中国特色,必须立足于农 业大国的国情,着眼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突出 社会主义属性,必须突出教育公平,致力于城乡教 育公平。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核(石家庄050061);秦俊巧,河北大学教育学心要素,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 化的理性目标模式。

  所谓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是指以城乡教 育一体化为主线,以统筹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 化、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目标,探索完善城乡教 育互动、共同进步的模式、途径和机制,从而使城 乡教育由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过 程。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三个 基本实现”一是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全国城乡基 本普及15年教育;二是在全面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基础上,全国城乡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三是在逐 步缩小乃至最终消灭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 水平、教育技术、教学质量等方面差距的基础上, 全国城乡基本实现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一体化现 代化的重点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突出“基本全 面实现”。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以缩小 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为基本方向,参照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现代 化经验,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为重点,实现全 国范围内的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大中小城市 之间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使全国城乡教育在教 育思想和内容、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教育层次和 结构、教育体制和制度、教育设备和方法手段、学 校管理和政策法制等方面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2)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是必然选择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 现代化。我国是一个由传统农业大国迅速走向工 业化、城镇化社会的国家。1978年,我国城镇化 率17.92%〇,农村人口占82%c; 1990年,城镇化率 26.41%,农村人口8.41亿;2000年,城镇化率提高 到36.22%,农村人口依然有8.07亿;2008年,城镇 化率45.68%,农村人口7.21亿。到2020年,全国 人口15亿,城镇化率近60%,农村人口依然不低 于6亿。⑴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与世界上其他发达 国家的重大区别在于农村人口和农村教育。近年 来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城镇学校班容量过大、进 城务工人员子女人学难的局面,就是农村教育对 城市教育的影响和折射。这种情况将会延续一个 相当长时期。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 问题,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全国教 育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决定了必须实 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历了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社会的艰难 曲折历程。1958年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 进了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形成,造成了城乡之间、 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在教育、医疗、就业、社 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以2008年党的十 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人了破除城乡 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格 局的新时代,教育必须适应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 展。教育现代化的根源、动力来源于经济社会现 代化,经济社会的城乡一体化必然要求并促进城 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实决定了必须实行城乡教 育一体化现代化。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实行地方 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农民办。这种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阻碍了 农村教育发展,造成了城乡教育的极大差异。全 国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教育,薄弱环节在农村教育,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教育。只有城市的教 育现代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教育现 代化的本质必然包含全部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的 教育现代化。

  城乡教育界限的模糊化必然要求实行城乡教 育一体化现代化。近年来普遍出现的城镇学校人 学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留守儿童管护 难、农村边远学校保留难、城乡学前教育普及难等 问题,使城镇教育和农村教育的问题相互交错、相 互融合、相互影响,城乡教育的界限日趋模糊化, 这就造成了城乡教育政策依据的不确定性。工业 化和城镇化中期是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发生激烈动 荡和变革的时期,也是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关 键时期,要制定定性准确、界限明晰的城市教育政 策和农村教育政策越来越困难。这种客观的城乡 教育形势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把农村 教育和城镇教育截然分开的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和 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构建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 化相适应的政策法制体系。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一)坚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标准,全面普及 15年教育,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学习型社会,实 现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教育是经济社会现代 化的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也是现代化 教育的核心要素。我国学者对制造企业的分析表 明,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劳动生产率则提 高17%。[2]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既是现代化社会发 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改变人生命运的强 烈愿望。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必须 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教育为基础,要在巩固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全国城乡全面普及学前 三年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成人 继续教育,全面建成学习型社会,并且使城乡适龄 人口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由大众化中后期阶段进 人普及阶段。

  (二)坚持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推进城 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的全面公平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推进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城乡教育不公平、不平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 题。20世纪以来,追求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已 经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中国城 乡教育两极分化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全国教育 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按照民主化、平等 化的目标,切实保证城乡居民教育权利的公平与 教育机会的公平,深化中考、高考改革,打破招生 制度上的户籍歧视,保障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农 民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平等的人学权利;建 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 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根据社会发展 大局、人口分布特点和生源发展趋势,优化城乡教 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努力缩小城 乡教育差距,办好城乡每一所学校,实现城乡教育 相对均衡;进一步推进更大范围内的免费教育,率 先在农村实行免费幼儿教育、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免费午餐、免费车辆接送,健全城乡助学体系,不 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所有孩 子同在蓝天下快乐成长。

  (三)坚持学校建设标准化、特色化标准,全面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体 系的现代化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保证城乡每一所学校 都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保证校舍、师资、教学设 备、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的大体统一,实现学校基本 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标准化学校建设分为“硬件 建设”和“学校管理”两大部分。在基本办学条件 标准、教学质量标准、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教师岗 位学历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等方面坚持城乡标准 统一,并且适度向农村倾斜。要保障标准化学校 生源的相对均衡,促进城乡教育向相对平等方向 发展,最终使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平等地享有普及 教育的机会,更能平等地享有相当的教学质量。

  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坚持标准化与特色化 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标准化不能千校一面,要鼓 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在布局调整中,把建 设适度规模学校与保护边远农村地区的小规模学 校统一起来,把确保边远农区、牧区、矿区、林区、 海岛的小学低年级、幼儿就近人学摆在国家教育 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位置。国家和地方在教师和职 工编制、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边远农村教师岗位津 贴、校车等方面制定对小规模学校的扶助政策。

  对农村学校率先实施免费午餐和“黄色校车”制 度。形成区域性办学特色。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 化不是城乡学校教育的同质化,要防止把城市教 育照搬到乡村的倾向,坚持发展城市和乡村教育 的各自优势与特色。农村教育要把贴近自然环 境、接近农村实际、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转化 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城乡教育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实现城乡教育的优势发展、特色发展。

  (四)坚持个性化教育标准,全面推进教学创 新,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是创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 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 命的手段和方法,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 生命体实现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化与规范化相 统一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标志。

  推进教师的个性化教育。人的成才规律是 “扬长避短”,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教师的责任在于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找出其发展源泉,在对 教育资源自主选择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 的个性化教育,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以强带 弱,实现全面发展。

  推进学校的个性化办学。实现学校办学思想 和教育教学目标上的个性化,促进每个学生、每个 班级的差异性发展;在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学 方法、教研教改等教育教学诸方面形成优质化特 色。推进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在学风、校风、教 风建设和管理制度、管理风格上形成现代化特色。

  (五)坚持创新性教育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创新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教学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推进 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学技术的创 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体制与教育 制度的创新。强化责任教育,把责任教育作为做 人教育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人,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国民素质培养 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 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 理念、教育制度办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人们学会 已有的知识,而是要让每一个学习者成为自主学 习、自主发展的人。

  (六)坚持学习型社会标准,全面推进城乡学 习型组织建设,实现终身教育的现代化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生活的一部 分。终身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一种流 行思潮,从理念走向实践,逐步走向制度化。现代 化社会必须是终身学习的社会。现代教育要求每 个城乡居民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每个城乡社会 组织都要成为学习型组织,每个城乡社区都应该 成为学习型社区。

  (七)坚持教师队伍高层化、专业化标准,全面 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都要坚持人格师范 化、学历高层化、学科专业化、结构合理化、职业稳 定化的目标进行建设。现代化教育是高水平、高 质量教育,以高学历、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城 乡中小学教师要实现学历高层化、岗位学历专业 化的目标。

  制定现代化教育的教师标准。建立教师岗位 学历制度。严把新教师任用关。改革新教师培养 制度。大力解决农村教师学历水平低、专业素质 低、工资待遇低、进修提高条件差、骨干教师进不 来留不住的问题,实现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 行大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 的高层化、专业化教师队伍。

  (八)坚持开放性教育标准,全面推进教育交 流合作,实现教育发展环境的现代化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向家长开放,增强主动为 社会服务的功能。中小学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 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 推进学校之间、城乡教育之间、区域教育之间、国 际教育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学习借鉴外地、夕卜 国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

  (九)坚持教育信息化标准,全面推进数字化 教学,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城乡教育现代化。在信息 化社会,信息和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化和 云计算改变着社会的生活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 思维方式。要大力增加教育信息化投人,重点向 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城乡各类学校的网络、多媒 体等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服务 于教育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运用信息 手段,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边远地区、输送-7

  到农村,实现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 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 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城乡教师的信息技 术教育水平。在城乡学校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推行云端教学实验,逐步用电子课本代替 纸质课本,用电子白板代替普通黑板,用电子书 包、电子书桌代替普通书包、普通书桌,全面实现 教育教学环境的数字化,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 式的根本变革。

  (十)坚持教育管理科学化标准,全面提高城 乡学校校长素质,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 展为本,从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主向现代教育 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尊重、信任学生和教师,激 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 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管理标准和教育行政管 理体系。城乡学校坚持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实 行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坚持校务公开,建立完善 校长负责、校务委员会民主决策和教职工代表会、 学生会、家长会参与决策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推行制度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注重教学管 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创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推进信息化、标准化管 理。加强城乡校长的选拔、任用和交流,建立优秀 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制度,探索城乡联合校一体 化管理改革,通过改善农村学校管理,缩小城乡教 育差距。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目标

  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目标具体包括事业发 展目标、教育公平目标、教育机制目标和教育体制 目标。

  (1)教育事业发展的现代化目标

  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 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学 习型社会。

  1.全面实现城乡普及教育现代化

  全面普及15年教育,全面实现城乡普及教育 现代化。普及公益性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学前三 年教育;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控制城乡之间高等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居民的高考升学率有较 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居民子女 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主要劳动 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进一步提高中差距逐 步缩小。

  2.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

    现代化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产业集聚、产业分工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县办职 教中心的基础上,强化地级市中心城市作为区域 经济中心和职业教育中心的作用,统筹规划市、县 两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训基 地建设,构建全市统筹、以城带县、城乡一体化的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体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普 及化发展新形势,统筹省域、市域范围内中等职业 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以及相应的 师资、设施、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坚 持技能性、综合性发展方向,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 例,构建省域和市域范围内高等、中等职业教育相 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3.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适应区域经济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革的需要,积极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成人继续教育体 系。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的学习型组织 建设,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 升。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基 本形成体系完备的城乡一体化的学习型社会。

  4.全面提高城乡教育质量

  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根本扭转农村 教育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低、教育质量低的局 面,把农村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 的前提条件,全面提升城乡教育现代化水平。城 乡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人民 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城 乡一体化的优质教育。

  (2)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实现城乡居民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机会的 公平、教育质量的公平。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政策、教师政策、工资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 斜扶持力度,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明显缩 小城乡区域差距。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努力办好 城市、县镇、乡村的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一 8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学前教育 和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保障城乡残疾人平等受教 育权利。

  (三)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统筹机制

  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城乡教育 统筹。建议以共享、合作、扶弱、统一为突破口,做 到十个统筹。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

  在“一体化”的框架下,着眼于城镇化和区域 教育未来发展,适应城市和农村人口流动变化规 律,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办好 每一所学校。正确处理标准化适度规模办学和特 色化小规模办学的关系,形成高中段在县城集中 办学,初中在县乡镇适度规模办学,小学高年级在 乡村相对集中办学,小学低年级、幼儿园、成人继 续教育就近就地方便办学,城乡学校互助互动联 合办学的格局。

  2.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 成人继续教育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的学前教育体 系、义务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普通高中教育 体系和城乡社区继续教育体系。

  3.统筹城乡办学标准和教育质量标准

  按照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教学质量标准,首先实现县域范围内城乡办学标准的一致和教育质 量的均衡,进而扩大统筹区域范围,全面提高城乡 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统筹城乡生源与学生就学

  保证城乡户口学生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权益, 消除对来自农村的孩子的户口歧视,构建进城务 工农民随迁子女平等人学的保障体系。

  5.统筹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改善

  大力增加农村学校投人,积极改善农村学校 办学条件,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搞好城镇学校 布局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城镇学校,解决城 镇学校班容量过大问题。

  6.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

  统一城乡教师队伍编制标准、工资待遇标准、 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标准,统筹城乡骨干教师 队伍建设,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城镇教师 到农村定期任教制度和支教制度,增加农村教育培训经费投人,促进城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