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研究(2)

时间:2015-11-04 09:2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韩清林 秦俊巧 点击次数:

  7.统筹城乡教育经费投人

  建立城乡教育经费均衡配置的投人机制。统 一城乡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仪器设备经费标 准。落实省级政府和省辖设区市政府的经费统筹 调控责任,按照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的 政策,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不断提高城乡学校的 经费保障水平。

  8.统筹城乡教学资源

  大力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支撑的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建立和完善市域网,实现电子图书、教 学课件、教师培训资源等多种优质教学资源的城 乡共享,构建城乡统一的教育技术支撑体系。

  9.统筹城乡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以城带乡的教研机制和教师培训机制, 开展以城带乡学区教研和学区培训活动,增加教 育科研和教研投人,推进科研先导型实验学校建 设,普遍建立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反思为 基本内容的校本教研体系。

  10.统筹城乡督导评估

  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标准和督 导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问题预警机制和诊 断机制,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政府责任 制和问责制。及时把握教育发展机遇,妥善处理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规避 教育发展风险,防止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和透支, 促进城乡教育科学发展。

  (四)建立完善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相适应 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1.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各级 政府分工负责,省市统筹,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 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 强化了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了国家和省级政 府统筹力度,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 育体制的变革促进了教育的稳定发展。但这种管 理体制依然带有过渡性特征。“以县为主”体制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民收人分 配格局和财税体制发生很大变化的形势下,应对 义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应急性教育政 策,依然是建立在县乡两级办学、两级管理基础之 上,是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但从近十年来体制运行的情况看,中央转移 支付、专项资金和省级统筹资金已经大大超过了 许多县本身的财政投人,新教师录用在许多省也 开始强化省、市统筹管理,教材、仪器设备、图书等 一些大宗教育物资采购也开始实行县以上集中采 购,县一级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权力和能力在逐 步弱化。“以县为主”正在演化为“县为基础”。目 前,省管县体制正在全国推进,省、县统筹成为国 家政治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在城乡 一体化格局下,省辖设区市政府加强对所辖县区 教育统筹也是一个必然趋势。省级统筹和市级作 用都应该进人体制框架内,形成体制表述和体制 运行的内在统一。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变革的基本趋势是:提升基础教育统筹管理行政 层级,强化中央、省、市三级对县域教育的统筹、扶 持力度,建议将“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由地方政 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转变为“在国 务院领导下,实行各级政府分工负责,省市统筹, 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2.建立“以城带县、省市县分管、设区市统筹” 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行条块结合的管 理体制。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 制改革,省、市、县举办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逐步强 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经济格局逐步 为区域性经济格局所取代,以行业、企业办职业教 育为主逐步变为以区域性职业教育为主,区域职 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

  首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建立“以城带县、 省市县分管、设区市统筹”的管理体制。在工业 化、城镇化双双进人中期阶段之后,在地级市中心 城市辖区范围内,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 业的产业布局大体形成,非农产业成为就业群体 的主流,现代职业岗位分工体系也逐步形成。在 这种区域产业特色经济和区域职业岗位分工体系 逐步形成的情况下,各种就业岗位对人才和劳动 力的技能化、专业化需要,迫切要求区域性职业教 育体系与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对接,要求高 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实现紧 密型衔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和区域职业教育良 性互动的格局。

  其次,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建立“以城带县、省市县分管、设区市统 筹”的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县职 教中心的发展,形成了县县办职教中心的格局。 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域 范围经济规模小、产业结构化程度低、吸纳非农产 业能力低、县财政支撑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能力低、 产业支持职校学生岗位实习能力低、职业岗位吸 纳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特别是县县办职教,带来专 业数量多、专业规模小和实训基地建设难以适应 这种“小而全”格局的问题,这些因素都程度不同 地制约了中等职业发展。2000年以来,中等职业 教育发展突破了“主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办学思想的羁绊,强化了为大中城市服务的功能, 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强化了区域性职业教育的统 筹,极大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伴随高中 阶段教育普及,生源面临新的压力,一些人口小 县、经济弱县的职教中心呈现不景气局面。一些 市属或县办的重点职业学校则形成了优势学科、 强势专业,招生范围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域 范围。多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市县分 管、以县管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实行省市分管、以 省管为主。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职业教育 发展,但在目前形势下,这种城乡分割、市县分离、 省市县分管、高职与中职隔离的管理体制,既不利 于中职、高职发展,也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以城带县、中高衔接、校企合作、省市县分 管、设区市统筹”的管理体制,通过强化地级市政 府统筹职能,打破区县行政分割,优化组合职教资 源、统筹全市招生、统筹实训基地建设、统筹合作 培养,集中建设实训基地和岗位实习基地,为辖区 内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强势学科、优质专业的发展 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打破省、市、县行政分割,促 进省属高职与地方经济结合,促进中职高职学科 专业紧密衔接,大面积培养具有中职高职背景的 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推进城乡教育_体化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一)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战略指导思想经 历了由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到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第一次战略转变。城乡分割二元社会使人们形成了城乡二元教育的教育理念和 办学思路,教育发展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 村;教育典型经验优先考虑发达地区,然后考虑欠 发达地区。不转变教育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城 乡教育统筹发展。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转变 为城乡一体化社会,教育战略指导思想必然实现 第二次重大转变,把城乡分割的教育理念转变为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对城乡教育统筹规划、整体 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实现城乡 教育在教育政策上平等、国民教育待遇上一致、教 育事业发展上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城 乡共享、教育质量上共同提高、教育公平上全面推 进,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缩小乃至 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 发展。

  (二)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 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1.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 育领导体制要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在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在经费、教师、教学、 督导评估等方面统筹责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 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制度和机制,实现以城 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 城乡教育关系,逐步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格局,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 构和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 保障体系,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 人力度。发挥国家财政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 调控能力。

  2.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人力 度一是调整中央、省、市、县四级对15年普及教 育的投人结构,坚持投人主体重心上移,着重强调 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按照各级政府占全国财 政总收人的份额来计算,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占 全国财政收人的一半以上,中央、省、市、县四级对 15年教育投人的结构比例应是4 : 3 : 1 : 2,即包 括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人的 比例,中央财政分担50%,省级财政分担20%,市 级财政分担10%>,县级财政分担20%c,县级政府主 要应以管理为主,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人责任基本免除。二是调整教育内部投人结构, 提高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财政投 人的比例。三是进一步发挥国家财政促进区域教 育均衡发展的调控能力。国家教育经费投人应注 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政 府承担,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逐步提高政府分担 的份额和比例。经费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和经济欠 发达地区倾斜,帮助处境不利地区达到一定的普 及15年教育财政水平。确保普及教育财政资金 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配置均衡,提高经济落后地 区生均公用经费水平。保证所有学校都能具备最 基本的办学条件,保证各地区每年教育经费的投 人能够维持在国家设定的最低水平以上运作,确 定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学校基本建设 标准、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把城乡教师的 一体化现代化摆在首要位置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建立稳定的城乡一 体化的教师队伍,应从制度化高端设计上寻找出 路。特岗教师政策需要上升为国家教师制度。建 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师 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必须是幼儿师范专科毕 业;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实现岗位学历 本科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现岗位学历能力专 业化、技能化,培养“双师型”教师。

  2.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人事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制度,对边远乡 村编制倾斜。统筹城乡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县管 校用”制度,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促进 教师在全市、全县范围内流动,确保名师进乡村、 进山区。完善教师准人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 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建 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 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健全 教师流动机制,探索多样化教师交流模式。义务 教育教师要依法实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定期交 流。所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高级 教师、特级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任 教、支教经历。

  3.实行全国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为了缩 小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问题,可参照 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办法,国家应 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最低农村教师工资津贴标 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地方工资加国家津贴 的双轨制度,以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统筹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训

  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促进各类教师群体专 业成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人按不低于教师工 资总额的5%^的比例由财政单独安排,市、县财政 按照各自分担50%列人年度财政预算。学校年度 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得低于 5%。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力 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

  5.统筹城乡校长队伍建设

  倡导教育家办学,注重选拔有思想、有追求、 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创新的教育管理人才。实行 城区优秀校长到乡村学校定期任职制度。

  (四)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相适应的 教育政策法制体系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城乡教育利益 共同体的形成和分享过程。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 格局的形成,原有的教育政策体系和教育法制体 系必然与日益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形成尖锐的 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超前研究,注意均衡和协 调各种教育诉求,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利 益提升。重视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 通过政策、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协调各方面 的利益关系,化解新的矛盾,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 展。疏通城乡之间教育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 和完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维护 城乡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试验区

  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是新事物,需要在实

  践中探索道路、积累经验,这就需要设立不同层级 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试验区,在取得点上经 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在面上推开。试验区建 设应按照省级和副省级特大型城市、地级大中型 城市、县级小城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各层面的试验区,而不 要一味地选择发达地区。从全国来说,应该建立 三个层面的试验区:第一个层次是直辖市和计划 单列市层面的试验区,第二个层次是省辖设区市 层面的试验区,第三个层次是县域范围内的城乡 教育一体化现代化试验区。

  (六)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 教育现代化需要科学指导。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实践,同时又是 一种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 系。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国际 经验的研究以及对国内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总 结,不断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 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七)建立完善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 督导评估机制落实政府责任的有效机制在于督政。建立完 善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督导评估标准、城乡统一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督导评估实施办法,以监测 体系为杠杆和手段,以督导评估为导向和保障,整 体规划、分类推进,缩小校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 的办学条件差异和教学质量差异。研究制定各级 各类现代化学校、现代化社区继续教育中心的评 估标准,及时开展督导试点。建立完善与督导责 任区制度相适应的督导方式、督导程序以及相应 的考核、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国际城市蓝皮书?国 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R].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2]方烨.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N].经济参 考报,2009-9-16.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