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11 11:1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杜时忠 曹树真 点击次数: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而完整地回答了"教育之道",表达了中国学校教育的价值立场。核心价值观只有经过合理的路径选择与恰当的过程环节,才能真正"进教材"。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要掌握三种逻辑即知识逻辑、生活逻辑和教育逻辑,打通三个世界即符号世界、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因而具有特别的难度。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教育实践"倒逼"了学校改革、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
【论文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价值自觉;融入模式;三种逻辑;三个世界
科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真正深人人心,任重而道远。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方式、方法有多种,不过,"进教材"是基本方式。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意义究竟何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有什么样的路径选择?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解读:
它明确而完整地回答了"教育之道"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变革,学校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素多个、类型多样、层次多种、内容多变、价值多元……尽管学校教育如此纷繁复杂,但是,作为人类有目的、有组织的理性实践活动,它还是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二,怎样培养人。前者为培养目标,后者为培养方式,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之道",缺一不可。
当代以及未来中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怎样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只有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在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才呼唤公民、需要公民。也只有在自由平等的法治社会和民主文明的国家制度中,才能培养出现代公民。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回答了为什么要培养公民,也回答了怎样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立场,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吸取了人类的价值共识,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判断大是大非的依据,是人们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依据。
二、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路径选择与过程环节
一般来说,知识、价值、理论、学说等人类间接经验,只有经过课程选择才能进人教材;只有经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有效进人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路径选择有三种。第一种,在现有德育教材之外,编写一本专门的补充教材;第二种,在现有德育教材之中,增加一个单元,专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现有德育教材之中,以核心价值观统领德育教材。第一种选择势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难以避免两种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第二种选择不仅会造成核心价值观与现有德育内容的交叉重复,割裂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而且会导致教材结构的混乱。第三种选择不仅可以克服前两种路径的弊端,而且彰显了德育教材之价值引领的宗旨与特色,还符合道德学习、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不同于知识、技能学与教)。因此,"融人模式"成为教育专家学者的共识。①
现有的德育教材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版)编写的,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使用,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诸多缺憾②,确有总结提升、修改完善的需要。教育部2011年修订并公布了国家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标准,对2002年"实验版"课程标准有不少变化与改进,因此,修订德育教材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观统领德育教材的修改,把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教材恰逢其时。
按照"融人模式"来"进教材",要经过如下三个过程环节。
(一)解读课程标准
国家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标准,即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2011年修订发布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才提出来的,无疑二者之间存在"时间差",但事实上,2011版国家德育课程标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仅以2011版德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为例来说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43条课程内容中,直接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有7条,占比16%,涉及"爱国、敬业、友善"三个范畴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50条课程内容中,直接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有25条,占比50%,涉及全部12个范畴[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54条课程内容中,直接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有33条,占比61%,覆盖了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3]。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在研制德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就十分注意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当时的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注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二是因为德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生活逻辑,即根据学生面对的主要关系(儿童与自我、儿童与国家和社会、儿童与自然等)和不断扩大的生活场景(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来建构课程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关系和主要场景,具体化为这些关系和场景中的学习、交往、生活和实践,因此二者是高度一致的。
(二)建构教材框架
国家义务教育德育教材,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涵盖小学、初中两个学段、九个年级,计18册教材,每册四个单元,共有72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数量不等的课题,课题下面又分二到三个不等的框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第二步,从教材设计来讲,就是要进人三级教材框架,融人单元主题、课题和框题。因此,在建构全套德育教材的三级框架时,就要清晰地勾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谱",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教材中"全覆盖"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应该也必须在教材中得到完整体现,不能顾此失彼。
然而,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之中的,年龄阶段不同,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生活需要、行动能力也不同;而且,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高度抽象,内涵丰富,有自己的逻辑层次,有不同的维度,难以在一个有限的主题完成所有层次的价值观教育。因而,"全覆盖"不等于面面俱到,不必也不可能每个主题都同时体现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全覆盖,无遗漏"是对18本德育教材的整体系统而言的。而在不同的学段、年级、教材以及三级主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各有侧重,应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发展而"螺旋上升"。举例来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教材都有诚信教育的内容,但是,《品德与生活》重在告诉学生"要诚实,不撒谎,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品德与社会》既讲诚实的美德,也讲言而有信,坚守信义,并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岗位承诺、商业信誉和政府承诺。《思想品德》不再停留于展示生活中的诚信现象和讲述历史上的美德故事,而是要全面准确地阐释诚信的丰富内涵;揭示的道德行为更加复杂,追求的道德境界更高,超越了"讲诚信有好处,不讲诚信有害"的功利道德,上升到诚信乃"为人之本",它是一个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体现,彰显着人的高贵和尊严。
这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教材的三级主题框架,就是要形成整体无遗漏,具体有重点,由低到高螺旋递进,不同主题内容有层次差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谱"。
(三)组织教材呈现
概观德育教材的呈现方式,大体有三种:第一是绘本,主要以漫画图片来呈现,配以少量文字,它适合低年段小学生;第二种是话本,即美德故事书,教材由一个又一个美德故事所构成;第三种是教本,即主要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而准备的知识化教材。核心价值观"进教材"以何种方式来组织呈现呢?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文本表达,表达工具主要是文字与图片。《品德与生活》以图画为主,《品德与社会》逐步加大文字比重,到了小学高年段过渡到文字为主,《思想品德》主要是文字呈现,图片起辅助作用。除此之外,新课改中,我国德育教材还创造性地使用了一定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自己创作的空间,教材成为学生成长的纪录册,从而扩展了教材的功能。
尽管德育教材的表达工具是有限的,形式也是静态的,但是,其取材广泛(包括生活事件、美德故事、格言警句、理论知识、社会常识等),主题多样(综合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心理健康、国家认同、传统文化、法治精神、公民意识等),内容丰富(既有事实、知识的陈述,也有情感、态度的表达,还有活动场景、活动过程的展示,以及矛盾冲突的揭示和技能方法的训练等)。那么,依据什么样的思想进路来组织材料、表达主题、呈现内容呢?
价值观的学与教,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很难以直接的方式(如口授和训练)加以教授[4],必须诉诸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理性认同。因而真正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并在生活实践中验证和巩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组织呈现方式由如下四步构成:第一步,经验导人,设置情景或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第二步,聚焦主题,陈述由知识点支撑的观点、原则;第三步,展开分析,深人分析冲突、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与原因,或者陈述更为普遍的通则;第四步,方法指导,提供学生行动指南或者安排拓展活动。当然,因为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具体主题内容的差异,四个部分的程度和份额也不同。《品德与生活》主要是呈现生活场景(第一步),提出简单的行为要求(第二步),指导具体的行动;《品德与社会》则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深人揭示生活冲突,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第三步);《思想品德》不仅完整地包含了四步,而且知识的陈述更系统、严谨,冲突分析更深刻复杂,能力拓展要求也更高。
三"进教材"要遵循价值观形成和价值观教育规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既要避免简单庸俗政治化的固疾,又要克服知识化的弊端,就必须遵循价值观形成和价值观教育的复杂规律。
(一)掌握三种逻辑:知识逻辑、生活逻辑和教育逻辑
教材作为有选择性地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载体,要尊重学科逻辑,把最可靠、最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德育教材概莫能外。相比其他教材,德育教材的学科逻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难以从某一个概念或逻辑起点出发,演绎出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代表了人类文明多方面的普遍的价值共识,怎能由某一个价值观为逻辑起点而推演出来?第二,道德知识不是一堆僵死、枯燥的概念、范畴,而是生活的智慧。因此,德育教材的知识逻辑必须遵循生活逻辑,通常的表达就是: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生活是有主体、有过程、有价值向度的,是由需要来推动的。德育教材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归根到底是要了解、满足、引导学生的成长需要。
尽管上述认识对于教材编写和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极其重要,但它们只是观念性的,还必须进一步具体化、细节化和可操作化。首先,德育教材的学科逻辑,既指一般性的道德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更要深化为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多种逻辑层次。以核心价值观之"诚信"为例,它有四个层次:不撒谎,讲真话;说话算数,一诺千金;个人诚信;国家和社会诚信。其次,学生的生活逻辑,要具体化为学生在不同时(每一学期、每一个月,甚至每一个周)空(生活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祖国、世界等)的生活需要,以及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核心价值观进德育教材,那就意味着要了解、掌握一到九年级学生的所有成长需要和发展序列。事实表明,这是相当困难的。理论上,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学只是提供了学生心理、道德和价值观发展的概要性的年龄特征,无法代替学生实际生活中成长变化的具体过程以及面临的冲突与矛盾。实践中,尽管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但是他们无法准确说出学生的成长需要,更没有能力勾画出一到九年级学生的成长需要序列。
教材编写者如果没有掌握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的逻辑层次,没有掌握一到九年级学生的成长需要,肯定编写不出高质量的教材。即使掌握了这两个逻辑,也不一定就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因为,教材编写还受到第三个逻辑,即教育逻辑的制约。
此处的教育逻辑,不是指与主观认识相对应的客观规律,而是融客观规律与主观认识于一体的教育创造、教育实践智慧。对于教材编写而言,就是用什么样的知识、话题、材料、关系、活动和情景等来组织教材内容,展开教育过程。仍以诚信教育为例,假使已经区分了诚信的四个层次,也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成长需要,但是,对某一具体年级,究竟如何组织诚信主题的教材内容?用什么故事?安排什么活动?阐述何种道德知识?以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诚信度?"狼来了"道德原型故事,对小学低年段学生尚可;但是对小学高年段学生,无疑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招致学生反感。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故事或活动或知识或情境或问题来组织呢?这正是德育教材编写的特殊困难。这种教材编写之难,其实就是教育学之难。不仅要掌握知识逻辑,还要通晓生活逻辑,更要形成教育逻辑。
(二)打通三个世界:符号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
教材是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符号形式来反映课程内容的,它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符号世界。"人是符号的动物",不仅像一般动物那样,通过身体和感觉器官来感受世界,形成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其还通过符号来表达、识记、认识、理解和改造世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教育,第一层次是符号学习,即对核心价值观能读、能认、能写、能背;但如果仅停留于这个层次,那只能称之为语言学习,属于语文教学,还不是价值学习和价值教育。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当然要以第一层次的语言学习为基础,特别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有必要识读、记诵。但仅有符号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人第二、第三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即意义学习、价值学习,也就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内涵,理解其所代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符号学习的本质要求。第三个层次即实践学习,即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意义学习高于符号学习,它尽管是符号学习的本质,但还不是目的。符号学习的目的,以及意义学习、价值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生活中实践,把习得的意义与价值观变成生活、行动的指南。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它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学习与教育,为此要打通三个世界-符号世界、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架设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桥梁。德育教材编写的特有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特有难度,就在于是以符号世界为工具、为手段,通过揭示意义世界,进而指导生活世界,引领生活实践。
(三)倒逼三大改革:学校改革、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可以看作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逻辑是经济增长促使社会改革,社会改革迫使教育改革、学校变革。然而,十多年的新课程教材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实践,表明了高水平的德育教材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倒逼"学校变革、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翻转"经济、社会、教育和课程的"旧秩序",由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转变为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在前期的全国性调查中发现,尽管新课程教材受到了中小学生的普遍欢迎,绝大多数教师们肯定新教材的进步与变化,但是,为数不少的品德课任课教师仍然以学科教学、知识化德育的思路来开展德育课堂教学,把品德课当作知识传授的课程,更多地着眼于考试。教师教学主要是讲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教材上的道德知识、价值知识来获取分数。因此,如果不提高德育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他们的教育理念;如果不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新课程、新教材将前功尽弃,基础教育改革将半途而废。这样,随着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实践的深人发展,教师教育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②应运而生。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既要追求更要依靠教材建设的"溢出效应"。即通过高水平的核心价值观教材和课堂教学,改变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改变班级生活与学校生活,整体提升学校生活品质,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这样,形成由核心价值观教材到德育课堂,到班会活动、师生交往,到学校制度,以至整体学校生活的层层递进、良性循环,由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来推动学校教育变革,最终实现核心价值观教材建设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
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尽管"进教材"是重要的,但是,实践和行动更重要;尽管学校整体生活是无形而有效的教育影响,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真正人脑人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实践,必将有力地推动其"进生活"、"进交往"、"进生产"、"进实践",进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10.
[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7.
[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6.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85.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