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23 10:0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树邦 点击次数: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工作目标上存在差异,但在组成要素、方法与手段上具有一致性,都具有对“真、善、美”的价值目标追求;它们本身具有的“主体性”原则和特征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合理的根据。同时,双方对“真、善、美”的价值目标追求,特别是对“和谐、自由”的形象之美的追求为二者统一之载体即组织和团队对“求知、创新、开放、服务、和谐”的形象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证了组织和个人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发挥。这就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一条向善之途,即以大学生组织与团队建设为切入点,贯穿公共关系的理念,塑造组织形象,积极发挥CIS策划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关系;价值;主体性;形象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公共关系作为沟通组织与广大公众关系,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的一门艺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其影响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文将以公共关系的视角来探讨高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通过对二者深入的分析比较,阐述公共关系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融合和应用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问题。
一、比较——差异与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广大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对应公众之间基于传播管理的交往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公关活动是组织为了塑造良好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对公众采取的一种持久的策略活动。从社会大德育工作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关系是主辅关系,这是从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来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关系在客观上存在着的这种关系既包含着目标上的差异性,更有着一致性。
1.主体实践活动的目标差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是作为实践着的人的最高发展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发展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其目标指向是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二元对立统一并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这一互动共生关系。在公共关系中,也客观地存在着“组织——公众”这样一种关系模式,但在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中,其目标是为了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其最终指向是在主体与客体利益对等的基础上维护组织自身利益。因此,从目标和利益指向来看,前者以受教育者为目标指向对象,坚持以学生利益为本;后者是以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为目标指向,坚持以组织发展为重。
2.“形而上”之价值维度的契合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公共关系及其活动本身,它们都是人类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都是实践者在从事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活动,即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对称以求真,利益对等以求善,双向沟通以求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从事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工作,对“道”即价值的追求是其应有之义。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从坚持思想价值的标准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讲真理,干真事,做真人,对大学生讲究诚信教育,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这些都是一个“真”字的生动表现;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坚持伦理道德标准来看,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主体,即教人求“善”。不难想象,在评判我们的受教育对象时,如果缺乏“人民性”和“道德性”这两个尺度,那么我们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都是不全面的、是危险的;从教育的形式和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讲“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讲“批评——团结——批评”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所谓“寓教于乐”也是一种教育的形式。“美的尺度”应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的评判断标准之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自由创造的产物,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追求中合理比较、科学鉴别、有效选择思想观念、政治信念、道德规范、确立美丑观念的过程,具有审美的特性。”儒家思想中追求的“大同”世界,共产主义者思想中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今天中国人追求的“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等等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具有社会形式美的内蕴,都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对象。
3.“形而下”之组成要素、方法与手段的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具化为一种教育管理活动,通过管理活动职能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就是这种具体管理工作。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模式:“教育组织传播沟通教育对象”。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教育者的教育是代表一级管理组织的教育,受教育者的教育是置于一定群体中的作为教育对象时的教育(即便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许表现为单个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公共关系中,同样存在着“主体(组织)传播沟通公众(对象)”这样一种双向沟通模式。在公共关系中,组织作为关系中的主体,具有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组织的统一。公共关系同样也具有管理职能,因为组织形象的塑造,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关系进行比较,从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讲,着眼于管理的职能,我们分析出二者在以下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都存在着“组织、传播沟通、对象三个要素”;在实际工作中都要借助于媒介的传播,都要讲究双向沟通;都存在着“组织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对象中获取的真实信息都会贡献于组织稳定和发展,促进组织进步;从工作对象来看,都具有群体性特点等等。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工作目标上存在差异,但在组成要素、方法与手段上具有一致性,都具有对“真、善、美”的价值目标追求;它们本身具有的“主体性”原则和特征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合理的根据。同时,双方对“真、善、美”的价值目标追求,特别是对“和谐、自由”的形象之美的追求为二者统一之载体即组织和团队对“求知、创新、开放、服务、和谐”的形象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证了组织和个人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发挥。这就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一条向善之途,即以大学生组织与团队建设为切入点,贯穿公共关系的理念,塑造组织形象,积极发挥CIS策划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关系;价值;主体性;形象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公共关系作为沟通组织与广大公众关系,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的一门艺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其影响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文将以公共关系的视角来探讨高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通过对二者深入的分析比较,阐述公共关系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融合和应用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问题。
一、比较——差异与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广大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对应公众之间基于传播管理的交往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公关活动是组织为了塑造良好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对公众采取的一种持久的策略活动。从社会大德育工作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关系是主辅关系,这是从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来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关系在客观上存在着的这种关系既包含着目标上的差异性,更有着一致性。
1.主体实践活动的目标差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是作为实践着的人的最高发展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发展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其目标指向是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二元对立统一并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这一互动共生关系。在公共关系中,也客观地存在着“组织——公众”这样一种关系模式,但在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中,其目标是为了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其最终指向是在主体与客体利益对等的基础上维护组织自身利益。因此,从目标和利益指向来看,前者以受教育者为目标指向对象,坚持以学生利益为本;后者是以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为目标指向,坚持以组织发展为重。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