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23 10:0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树邦 点击次数:
2.“形而上”之价值维度的契合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公共关系及其活动本身,它们都是人类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都是实践者在从事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活动,即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对称以求真,利益对等以求善,双向沟通以求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从事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工作,对“道”即价值的追求是其应有之义。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从坚持思想价值的标准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讲真理,干真事,做真人,对大学生讲究诚信教育,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这些都是一个“真”字的生动表现;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坚持伦理道德标准来看,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主体,即教人求“善”。不难想象,在评判我们的受教育对象时,如果缺乏“人民性”和“道德性”这两个尺度,那么我们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都是不全面的、是危险的;从教育的形式和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讲“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讲“批评——团结——批评”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所谓“寓教于乐”也是一种教育的形式。“美的尺度”应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的评判断标准之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自由创造的产物,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追求中合理比较、科学鉴别、有效选择思想观念、政治信念、道德规范、确立美丑观念的过程,具有审美的特性。”儒家思想中追求的“大同”世界,共产主义者思想中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今天中国人追求的“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等等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具有社会形式美的内蕴,都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对象。
3.“形而下”之组成要素、方法与手段的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具化为一种教育管理活动,通过管理活动职能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就是这种具体管理工作。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模式:“教育组织传播沟通教育对象”。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教育者的教育是代表一级管理组织的教育,受教育者的教育是置于一定群体中的作为教育对象时的教育(即便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许表现为单个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公共关系中,同样存在着“主体(组织)传播沟通公众(对象)”这样一种双向沟通模式。在公共关系中,组织作为关系中的主体,具有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组织的统一。公共关系同样也具有管理职能,因为组织形象的塑造,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关系进行比较,从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讲,着眼于管理的职能,我们分析出二者在以下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都存在着“组织、传播沟通、对象三个要素”;在实际工作中都要借助于媒介的传播,都要讲究双向沟通;都存在着“组织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对象中获取的真实信息都会贡献于组织稳定和发展,促进组织进步;从工作对象来看,都具有群体性特点等等。
三、向善之途——CIS策划在高校学生组织和团队形象建设中的应用
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班级、社团和党团组织等众多的学生组织和团队。运用CIS(英文CorporateIdentitySystem缩写)即“企业形象系统”开展大学生组织和团队的形象建构,应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
1.理念识别(MI,mindidentity)在大学生组织和团队形象建设中的应用
(1)准确定位:各级学生组织有不同的性质和服务内容,应立足于专业,立足于学校传统,立足于服务对象,始终贯穿“服务同学,锻炼自我”的理念;对于党团组织要体现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崇高道德教化功能。
(2)文化品位:要体现高等学府的学术和文化传统。
(3)精神特质:有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和青年学生的创新和朝气。
2.行为识别(BI,behavioridentity)在大学生组织和团队形象建设中的应用
(1)学习为本:构建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和学习、科技论坛的形式,树立学习为本的组织形象。
(2)活动有效:要具有知识的价值,或思想启迪,或政治教育,或道德教化的价值,能够对组织形象的识别有贡献。
(3)规范有序: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流转顺畅,组织有序。
3.视觉识别(VI,visualidentity)在大学生组织与团队形象建设中的应用
(1)标志明显:组织标志设计简洁明了,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手段对标志进行设计。
(2)整合传播:以文化传播为主,统一口径传播,同一主题传播,在一段时间集中传播,多种媒介传播。
(3)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导向,围绕阶段中心工作,选用合适的传播工具。
总之,尽管公共关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各自工作目标定位上存在着差异性,但一方面,它们在“道”即价值的维度上契合,又在组成要素、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一致;另一方面,现代公共关系是以组织即主体为主的主体性关系建构,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换即主体性生成和主体间多向互动动提供了思路。一个明晰的方向是,我们以公共关系的视域来建构一系列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组织,把组织成员纳入组织形象的建构体系中,把一般组织成员转换为主体性成员,增强其主体性地位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主体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1]耿梅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5(9)
[2]陈万松.公关与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刘新生.国外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基金项目:本文为成都师范学院(原四川教育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文化创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JYKT11-30)。)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