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易地新建,需要去把老校做“新”,把新校做“老”,使学校蕴含精彩的历史语言、光亮的现代符号、理想的未来远景。把老校做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善的需要,也是破“旧”立“新”的具体表达。然而,学校是孕育、传播和传承文化之地,如何在“变”中求“不变”,在“不变”中寻“变”,是学校和校长教育智慧的具体表达。
我是亲身经历把两所百年老校易地新建的校长。一所是始建于1904年的百年老校木渎实验小学,一所是始建于1818年的近200年的老校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目前,后者正在易地新建过程中,2014年9月将整体从现在的占地20亩的学校,迁移至现今的占地94亩的新校。
老校新建,最闹心的不是圈多大地,要多少建筑,配多少设备,而是做新建学校的文化。我体悟发现,挖掘、传承、建构和创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一、挖掘:需养心
学校文化就是一本教科书,是一本学校的历史教科书、艺术教科书、社会教科书、人文教科书,也是一本“科幻”教科书。易地新建学校的文化建设,既不是老的全“复版”,也不是新的重“再立”,需要在挖掘中筛选、重构、提炼和创生。尤其要克服当下一些地区新校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简单“求大”“求新”“求全”“求物”等心理、为文化而文化的现象,真正把学校建设为“为学”的学校,让物质环境成为学校文化内涵的载体,让图文环境成为学校文化外显的语言,彰显学校的气质、气象和气势,成为教育的智慧表达。
老校不等于“名校”,但一定是有文化故事的学校。老校不等于“校老”,但一定是有历史记忆的学校。老校新建,可以改变它的“形”,但不能轻易去改变它的“神”。易地新建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有老校标志、概念和符号。师生走近学校,观赏建筑,可以知道学校在哪里,建筑风格彰显地域或民族文化;走进学校,观赏景观,可以知道学校在这里,让风景风格彰显地方或民风特色;走进学校,观赏布置,可以知道学校去哪里,让教育彰显理想或追求;深入学校,观赏陈列,可以知道学校之拥有,让历史记忆彰显人文或精彩故事。
学校文化涵盖科技、教育、天文、地理、环境、生态等国家、民族教育的公共文化,学校自身教育的个性文化。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有历史的,也有当下的;有现实的,也有理想的。学校文化应该考虑和体现国家教育、地方教育、校本教育、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和亮点内容,使其在“大文化”前提下,富有学校的个性特质。
二、传承:需精华
文化需要传承,尤其对一所有一定办学历史,一定办学特色、特点和特质的学校,她积淀着可以用文化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人、事、物,她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句子”,能为新校嵌入她本有的老校记忆、怀旧元素、成长印记。
事物,本没有文化,有了故事就起源了文化。一所百年的“老”校,她一定拥有可以叙说的人文故事。把故事物化、景化和情化,就有了文化的根基。老校易地新建,在整体布局上只有巧妙融入老校建筑的文化元素,才可以将故事延续,让文化延展。
老校难得的老树、老石、老井、老房、老钟、老门、老亭、老碑等“老”物,都是历史文化语言最好的表达载体,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宝物和古董,必须充分开发、保护和利用,并加以修饰,让老“戏”新“唱”,赋予当代的生命和活力。
如东山实验小学有“五老”——老井(文昌井)、老树(古银杏)、老亭(仰云亭)、老藤(紫藤)、老碑(惜字碑),其背后都蕴含着文化故事,带进新学校,将作为“老校”的文化印记,明示后人。
物也好,事也罢,文化也是,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最感动的人文和事物承载下来,传承下去。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