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8 15:0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赵正梅 点击次数:
4.注重在数的估算中培养学生数感
估算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更能反映人们对现实情境中数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后,再对自己的估算结果做出合理解释。例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设置28更接近20还是更接近30的题目,并让他们通过数小棒后得出28根比20根多8根,比30根少2根,因此28更接近30,从而在实际活动中发现问题,培养和发展估算意识。又如,在教授乘法的估算时,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实例:公园门票12元一张,38个同学去参观,带480元钱够吗?让学生汇报交流和耐心倾听,有的说可以把门票12元看作10元,38个同学去参观就带38个10元,38个10元是380元,但一张门票的价格比10元还多2元,应带的钱肯定比380元要多才够;有的说可以把38个同学看作40个,40个12元是480元,由此判断应带的钱数要在380元至480元之间,带480元钱够了。有时候,估算比精确计算得出的结论更灵活,更实用,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数感。
5.注重在一些运算题的分析解答中培养学生数感
《新解读》指出:"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在实际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使运算符合算理,合理简洁。换言之,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例如,加减混合运算题80-24+24=?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减去的和加上的一样多,因此得数是80。接着让学生估算80-24+35=?得数比80大还是小?加上的比减去的多,得数比80大,加上的比减去的多11,所以得数是91。又如,比较96-46-9=?与96-(46-9)=?的异同,在算出得数之前,先让学生想想哪一个的得数大,然后再用一句数学语言来说说两个算式分别表达的意思。学生就会用自己的感知说出第一个算式的意思是96减去46再减9的差,第二个算式的意思是96减去46与9的差的差。由于96减去的数比46小,所以学生就会得出"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比第二个算式的得数小"的结论。再如,简便计算题42×15=?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拆分哪个数可以使计算更简便,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方法一,42×15=6×15×7=90×7=630;方法二,42×15=42×(10+5)=420+210=630;方法三,42×15=42×5×3=210×3=630;方法四,42×15=2×15×21=30×21=630;方法五,42×15=(40+2)×15=600+30=630;……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讨论交流和反复观察比较各种计算方法后,就会得出哪些用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哪些用到乘法的分配律,并得出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实际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积极为培养学生数感创设情境,不断探索和实践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由黄浪波主编、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与研究(2009版)》。
[2]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3]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