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17 13:2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郑文香 韩斌 点击次数:
《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技术》是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如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临床思维模式、职业价值态度以及沟通技巧等能力,一直是各类医学院校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分析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人体寄生虫检验技术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
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医学检验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走出校门即可上岗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适应新时期职业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在高职检验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高素质人才主要途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一课,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育人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二)社会对本门课程意识弱化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方式加速变革,人们的疾病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似乎觉得寄生虫病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也不再给予寄生虫病足够的重视。医院很少有专门的实验室,更少配置专门的检验人员。有时甚至寄生虫病人到医院迟迟不能进行正确的诊断。期刊论文发表人体寄生虫学的医学教育地位遭到严重忽视,很多医学院校本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一减再减,并由必修课改为考察课或选修课,甚至取消;更为严峻的是很多学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认为人体寄生虫学是萎缩性学科,加之是考查课或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学习积极性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保守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显示寄生虫感染模式出现了变迁。而当前我国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结构还是20世纪初的的体系,多年来一直以世界"五大"寄生虫和我国解放初期"五大"寄生虫的形态学、生活史为重点,教材陈旧,与寄生虫病流行环境与防治实践脱离。不完全符合预防和临床工作所应具备寄生虫病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要求。
目前我们寄生虫理论课培养目标陈旧,主要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多媒体课件虽然有些图片,但是学习起来还是有点抽象,与临床病人联系起来的讲解较少。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有些重复,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显得单调,所有标本简单浏览一遍,走马观花,与普通专业并无多大区别,考核方法注重固定标本的观察,只要学生熟读教材、反复观察就能通过考试。要提高寄生虫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双重改革。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为学生开设一些基础实验项目,又要开设一些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