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秋声赋》学习目标的确立与改进
时间:2013-10-07 12:0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徐晴 点击次数:
一、研究背景
听评课想要指向改进就必须首先能够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不能依据经验,而应该依据一个标准。听评课标准的建立依赖于我们对教学标准的认识,因此分解课标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目前教师们大都会依照《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也会考虑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来调整学习方式和目标层级。但是从相关的教案或者教学设计来看,学习目标的制定还是缺乏明确的指向,对于制定的依据分析也不够深入和细致。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使我们的教学表现出目标确定的随意性或不科学性,特别是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存在很大的重复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试图找出可行的方法。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分解课标时有几个要素是不可少的:选择一个单元(话题、板块)、在单元中确定目标领域(“三维目标”)、针对不同的目标领域进一步分解学习要求,分析学生学情、再针对教师自身条件,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建议。当然,在探讨中,我们也发现,如果能够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来规划,比如设置文言文总体教学目标,然后再分层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具备更明确的指向性,每篇课文也能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不过,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
现以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单元的《秋声赋》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学习目标的确立和改进,借此使我们的教学具有更为明确的目标依据,促进“指向改进性的听评课制度的实践与研究”专题研究。
二、确立目标的依据
1.文本依据
“笔落惊风雨”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通过“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三个板块来展示文学的魅力,彰显民族精神。
在本版块中,我们将特别注重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并且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时由于本文是高一阶段所学的第三篇赋文,目前高一语文赋文的教学内容涉及三篇文章,分别是必修三的《阿房宫赋》、《赤壁赋》和必修四的《秋声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三篇赋文分别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唐赋和宋赋,学生在学习了《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之后,借助《秋声赋》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赋文的发展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文作为高一文言文的最后一课,对学生在“赋”这种文体的学习上具有总结性和概括性的作用。
2.学情依据
教学对象是吴兴高级中学高一年级普通班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会利用工具书进行预习,对生字词进行标注。有较为明确的文言字词归纳意识和句子整理意识。这对于本课字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在高一上学期已经学习过两篇赋文,一篇为唐赋,一篇为宋赋,所以学生对两种不同的赋的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文《秋声赋》和《赤壁赋》同属宋赋,而且时间上有先后的承继关系,因此学习过《赤壁赋》再来学习《秋声赋》,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体意识上作更为详细的分析,并可以进一步的对赋文的发展变化有所了解。
在本版块“笔落惊风雨”的前期学习中,我们也一直在引导学生学会不仅要从文本出发来学习体会文章内涵,更要从课文写作背景,作家作品风格等入手去分析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在本文教学中,让学生关注背景知识,结合作家生平去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应该是可以达成的目标。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