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主体性教学模式再探
时间:2013-11-17 11:3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从江 点击次数: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当代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成效,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尽管如此,这些体育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体育教学模式仍以运动技术掌握为主要目标;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及其控制未有明确的指导;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不明显,针对性不强;体育教学目标仍然摆脱不了基本技术和技能教学的"阴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必须结合学生主体的需要来"与时俱进"。对此,探讨以学生主体发展为首要目标的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一、体育教学主体与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内涵
1.体育教学主体
主体与客体是同属于认识关系的范畴,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其表现形式有个体、社会集团等。从教育学的观点看,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参与为特征的教育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包括学生和体育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两个主体,其中教师既是主体,也是指导者。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征,主要包括能动性、社会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主体性是指主动适应社会,培养主体性的人。而体育教学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和体育教师自主、能动等特性的总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既要接受体育教学决策者的教学安排,又要对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主动的创造,把体育课程经过加工后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因此,体育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主体性的发展。
2.主体性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主要指体育教师和学生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两个能动主体。而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及场地器材之间的双向对象化活动。教师以课程内容、场地器材和自身为对象,要熟悉教材,合理地利用场地器材,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主体内在结构,并通过教学模式外化出来供学生学习;而学生则以教师、课程内容、场地器材和自身为对象,并将这些对象内化为自身的主体内在结构。这两个方面是双向对象化过程。但课程内容和场地器材属于被对象化,是教师、学生对象化的内容,也是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增强的条件。第二,它是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有机耦合而成。在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是整个教授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和管理者,而学生、教授内容及场地器材是其改造的对象,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只是学生属于有主体性的主体。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值得一提的是,主体性体育教学建构教师的主体性,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性。第三,主体性体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具有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师和学生。它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也是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过程。
二、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1.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参照的标准样式,而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目前,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比较多。比如,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也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模型,等等。这些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几乎都涉及到体育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强调以一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为依据,强调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此笔者结合体育教学中主体及主体性的内涵的认识,认为,它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启发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识和实践体育本质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体系。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