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3 09:0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司璐璐 陆真 点击次数:
摘要:根据初中生学习特点,研究构建了化学学习的自主建构模式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归纳概括、同化整合——应用评价、意义建构。并将此模式运用于初三化学《常见的碱》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实证表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促进了合作能力及评价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化学学习;自主建构;应用研究;常见的碱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目的:自2001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和2012年人教社化学修订版教材使用以来,突出强调了:(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生本主义”的观念;(3)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4)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自主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课改目标与理念的实现,需要采取有效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予支持。
2.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能力。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的、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其核心是: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实验、史实材料、文字和图片等材料、设计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化学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建构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优化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自主反馈调节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
3.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如下:
通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转化为较高的学习迁移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真正做到了“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3常见的碱(第一课时)》为案例,分析是如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实现这一过程的。
二、教学设计理念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内容分析:碱是学习了酸后又一类重要化合物。《常见的碱碱的通性》一节分为四部分(两课时),从常见的物质入手,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安排的。学好常见的碱对总结归纳出碱的通性具有重要意义。认识物质的探索思路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因此本课时侧重于NaOH、Ca(OH)2的化学性质。
学生分析:已经学习的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继续独立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同化、应用评价等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
2.教学思路与环节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表: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3.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归纳概括、应用评价等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通过常见的碱的性质的学习,深刻理解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活动:
1.播放97版电影《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片段。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注意观察。回答以下问题:(1)林则徐是用什么方法销烟的?为什么没用火烧?(2)林则徐销烟时所用的物质是氧化钙,根据影片,你认为氧化钙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2.演示实验:氧化钙和水的反应。以此反应引入熟石灰——氢氧化钙。并让学生了解“自热食品”的原理。
学生活动: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