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23 15:1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徐明等 点击次数:
国内大学视频公开课与国外相比,缺少一个完善的用户反馈评价体系。虽然在发布前国内外都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标准和体系,但要知道,后续的用户使用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才是课程好坏的最终和最好的评价者”,脱离了用户评价,课程的利用效率得不到提高,后续改进也就无从谈起[2]。
3 我国视频公开课未来发展的优化策略
树立公开课新理念,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秉承“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国外名校公开课的发展为我国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我国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需要引入的不仅仅是名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引入一种全新的公开课理念,那就是:免费、传播、更新、发展。要将知识传播和教学方法研讨作为公开课设立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将其作为评奖评优、学校升级的工具[5]。
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需要不断更新政策,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优秀的视频公开课项目要优先立项;要完善公开课制作和发布的经费制度,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资金补贴,另一方面可以由学校自行承担部分或通过广告、公益基金等获取;在制作过程中,虽然我国教育部已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学和技术人员共同配合,不断完善拍摄和后期制作标准。同时,视频公开课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需要对用户的浏览下载行为进行规范约束。我国的网络管理制度暂时无法给予视频公开课一个良好的实施保障,这就需要尽快出台专门针对网络公开课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公开课资源的发布共享建立一种引导和规范机制。最后,必须建立一个有效完整的评价体系。课程在遴选阶段就经历了专家的评审,发布后需要用户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分析、论坛交流等汲取好的建议,不断提高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同时也帮助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
课程选题多样新颖,授课氛围自由互动 视频公开课的核心就是课程选题与教学内容,一个好的选题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前沿性,能体现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能反映当下学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能真正契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我国视频公开课的选题在注重专业知识介绍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公开课很多都涉及了中国文学历史和传统文化,这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瑰宝的不断传承。但在理工科的课程方面,目前网络评价褒贬不一。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需要主讲教师与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上,既能为专业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又能满足非专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教师的授课技术也是视频公开课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外名校的公开课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这与教师精湛的讲课技能以及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分不开的。国内的教师应多学习国外名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多参与互动交流,使他们选择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这就要求主讲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能运用幽默的语言和表情使课堂氛围生动轻松,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加以实例进行讲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努力开辟课程传播新途径,建立网络互动新平台 国际名校视频公开课可以通过Facebook或Twitter平台轻松实现传播共享,在BBC社区、人人网、美剧之家等一些主流论坛和网站都有课程资源下载,经过公益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翻译,迅速在我国流行开来。视频公开课的受众类型比较多样化,借鉴国外的传播体系,我国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站,定期发布和更新课程,如“爱课程”网;还可以在高校校园网、社区、空间及微博等社交网络链接视频公开课,在平面和电视媒体上向公众宣传,扩大课程的知名度;还可以将我国视频公开课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让我国的优秀文化资源也能走向世界。
国内视频公开课还缺乏一种互动性,应建立课程论坛交流区或专门的集中反馈区,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分享资源,相互交流探讨学习心得,还可以使高校获取更多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
4 结束语
视频公开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承担的责任不容小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机会平等化的促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视频公开课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成熟。如何利用视频公开课推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如何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学习,以及如何使视频公开课得到广泛认可,为促进教育全球化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都需要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EB/OL].[201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
content_1667143.htm.
[2]陈耀华,陈琳.中外视频公开课对比分析与优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7):80-85.
[3]潘彩霞,徐有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应用探索[J].软件导刊,2011(7):187-188.
[4]王琳,栾开政,张会杰.MIT开放课程的评价及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48-50.
[5]咸飞.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启迪[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114-116.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