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28 09:5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文蔚 点击次数:
摘要:“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课程标准开发入手,研究制定教学实施方案,探索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以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为例,阐述了“双证融通”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双证融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88-03
为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上海市职业教育“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一部署下,上海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作为首批“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的五个专业之一,于2012年7月启动了试点学校专业改革。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成为首批试点学校,肩负起了“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重任。教学团队打破传统思路,开发了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确定了以三年制学历框架为基础,以职业标准为尺度,以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考核鉴定为评价手段的“双证融通”教育培训模式,共开设了5门“双证融通”课程。“继电控制电路装调”就是5门课程之一,教学改革经历了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编制、课程考核方案编制以及教学试点、考核试点等过程。
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综述
“双证融通”的基础是继续深化以任务引领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 以任务引领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主张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为实现“双证融通”奠定了重要的课程改革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体系,明确其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的对应关系,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内容完全融入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
“双证融通”的框架是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育要求的有机融合 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求来自多方面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适应当前的工作任务,还要能适应未来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与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要求“双证融通”应当是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育要求的有机融合,在完成教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育内容中。
“双证融通”实现的前提是师资与实训条件保障 “双证融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开发不仅要强化课程体系设计,更要突出对教学实施条件的规范,以确保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完全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要求。要从有效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角度,安排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均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并加强实训实验条件建设,确保“双证融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为实现“双证融通”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双证融通”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实施与评价 “双证融通”实现的关键环节是“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以及其评价结果与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因此,“双证融通”应突出对“双证融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方案两个关键环节的开发,开发主体应由学校教师、职业技能鉴定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
“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标准开发
“双证融通”课程标准开发是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关键环节,是开发“双证融通”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方案的基础。为了保证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方案内容的一致性,其开发均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因此,课程标准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融合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关键环节。在一门课的课程标准中应明确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以及教学实施建议等问题。
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课程性质主要包括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继电控制、电工工艺、电气安全等领域的基本职业技能,具有获得维修电工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能力的一门“双证融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前期准备,同时兼顾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使其具有通过维修电工三级职业资格鉴定的能力,体现终身发展目标。课程设计思路主要包括设置课程的依据、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课程内容安排、活动设计思路、课时安排说明以及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等。“继电控制电路装调”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以继电控制电路装调为主线,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用典型电气元件、电气设备作载体,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加以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继电控制设备的电气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及检修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树立安全文明的电工作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爱岗敬业、合作进取的职业素质,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建议课程学时为128课时。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