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只有扎根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才能成为必需的、有价值的数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应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亲可近的现实生活知识,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数学学科有着抽象性强、思维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致使数学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抽象难懂,需要记忆的公式、定理较多;而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较少,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对初中数学有恐惧心理、畏难情绪、厌学思想,部分差生更是一上数学课就睡觉。[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过于重视数学概念、演绎证明、运算技巧等知识技能的学习,反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脱节,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僵化,对数学学科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数学家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和应用于现实。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生活化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如果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现实生活引入数学教学,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数学教学生活化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使学生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教师的角度看,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教师拓展教学视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开拓学生视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三、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策略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释者与讲授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把握数学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加工,并将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3]
数学情景是指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有关的情景和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情景有助于学生更
深刻地发表论文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实际,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数学。如学习“数轴”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温度表,学习“角”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量角器、墙角、桌角等,学习“黄金分割点”时让学生观察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再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能够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课桌、汽车、衣服、大桥等;还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翩翩起舞的蝴蝶、雄伟壮观的故宫等,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图形的特征,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探索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围绕问题来设计,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公式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二)数学活动生活化。《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社会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与数学问题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数学生活化首先是从现实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归纳、提炼出恰当的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应通过课外活动、实践课等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使学生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如在数学实践课“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问题的调查活动”中,可以指导学生到周围的工厂、商店、银行、农贸市场等地进行调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数据,并结合课本上的例题分析数据中的数量关系,探究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三角形稳定性”之后,教师能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大桥、加油站、塔吊等物体的结构组成,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有关理论,测量和计算树木、房屋、课桌等物体的高度。
(三)作业练习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体现着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应只体现于教学内容上,还应该延伸到数学练习中,体现于学生作业上,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因此,教师应将课后练习作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习题,布置一些实践性、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如学完“中心对称图形”之后,可以结合课本上优美的剪纸,布置实践性作业,“请你设计一款中心对称图形剪纸,并解释这款剪纸表达的含义”;学完“统计与概率”之后,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分析抽奖中奖、股票投资、分期付款等问题,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离开生活这片沃土,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深入推进生活进课堂,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93.
[2]陈米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J].教育导刊,2006(11).
[3]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生活化取向[J].教育研究,2005(1).
[4]]张奠宙.“与时俱进”谈数学能力[J].数学教学,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