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11 14:5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杜珍媛 点击次数:
[摘要]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临床医学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是医学专业本质与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多学科框架体系,开设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人文学科综合课程;积极营造人文素质氛围;加强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价值观的引导等途径,科学、有效的构建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医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全科医学人才。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不再仅是一门纯粹的生物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将从生物拓展到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各领域,形成了体系严密、内容广博、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多元文化体系。相应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临床医学也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而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现有的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如何科学、有效的构建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医科人才,这不仅是本学科教育的难点,也是改革的重点。
1、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医疗技术自身的发展,更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对人的爱和关怀。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它穿透人文与科技、道德生活与法律、普遍关注与终极关怀等许多层面,关系到社会伦理的底线。而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医学教育中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匠气十足,医学教师注重的是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的传授,很少去关注师者和医者人格的力量。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且大多课程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课程的变动性大。在学时安排上,明显存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等问题。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其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而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除了课本,缺乏广泛的文献阅读,缺少案例讨论和必要的社会实践,阻碍了医学生积极接受全面的人文社科教育,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
1.2科技发展与人文严重分离
由于技术的急剧膨胀,掩盖、挤占了人性的伸展,物理学成果(如,声光电磁)的介入,消解了对生命体应有的敬畏,生命成为干瘪的“物”、病人的世界被漠视、歪曲,医学服务的对象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借着病人躯体而来的那个病理过程,而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也加速了医学生对技术的片面追求,漠视了医者的精神内涵,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发育,使人类理性和人的发展日趋单一化。这些无疑使得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日益麻木,渐渐沦为技术的动物或科技的奴隶。
1.3人文学科高素质师资匮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医学史、自然辩证法、医学伦理学以及马列课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在承担着传统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而目前缺少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通才,这是由于医学人文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培养体制的限制,再加之受到传统学科划分,医学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医学史、科学技术哲学、政治思想教育等传统学科,在传统学科范式的影响下,培养的医学生视野比较狭隘和局限,并不能完全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2、加强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开发与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加强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是医学专业本质与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