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03 16:2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学敏 点击次数:
摘要:要想推进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发展,必须以大学生为本,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属性、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施行学科综合教学,从而促进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优化。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优化
0、引言
随着我国就业指导的多年发展,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效果来看,该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尤以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当中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中逐渐占有了重要比例,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由于所学知识的广泛性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大多泛而不精,导致其就业指导课程难于开展,各种专著论文的研究方向亦缺乏对其进行专项论述。这就要求指导其就业的课程体系须进一步优化。
1、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1.1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虽然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其实质突破而言,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内容仍缺乏系统性,依然局限于对就业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及简单就业技巧的指导教学,缺乏对就业指导对象的系统性考量,对指导对象的个性化的择业塑造、独特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潜能开发、相关创业素质的培养等高层次的问题还比较缺乏。
1.2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
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念,提升职业素质和获取职业技能,而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教学安排中将其有机的贯穿起来,作全程化的统筹。而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类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安排大都采取阶段性突击教学安排模式,不能着眼于就业指导全局,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下的效果不理想。
1.3课程教材缺乏关注度
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拥有系统化、科学性、层次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教材。然而从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类所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来看,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大都缺乏系统性的编写理念和科学性的课程构建,教材的层次性提升不明显,文理差别不突出,缺少对该课程教材内容时效性、针对性的填充和把握。
1.4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目前,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大都由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担任,相关专业课教师很少参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这就造成师资结构单一。尤其是很多学理的学生工作教师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内在需求、思维惯性等不了解,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能围绕专业特点深入展开,导致课程效果性较差。
1.5课程体系建设缺少组织依存
由于没有完善的组织保障,人文社科类大学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在高校得到了普遍开展,但是缺少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没有专门为之成立的教研组织,缺少经验丰富的人员专人负责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制订符合教学实际的计划和大纲、编写出版教材、开展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成果检查、进行量化考核以及开展相关跟踪调查,进行课题研究和市场动态评估,适时对教学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等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组织。
1.6课程体系缺少理论支撑
缺乏合理的理论支撑是困扰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障碍之一。同国外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相比,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具备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面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各高校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当缺乏,研究理念、研究制度和研究模式不成形,从而制约了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
2、优化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探索
推进人文社科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改革培养模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有着积极意义。
2.1加强职场适应、发展能力的培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优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进行的。新时期人文社科类就业指导除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人文社科类学生感性比较强烈,理性分析把握能力略显不足,尤其是在职场适应、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职场适应、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2.2推进学科建设,实施综合学科教学体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课程,首先应加强其自身的学科性建设,依托人文社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同时也应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性有机组合,并成为教学体系内的应有内容。
2.3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化师资水平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