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下) (3)
时间:2016-01-08 10:2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彭亚非 点击次数:
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文学与视觉文化不可通约的本质差异:包括图像在内的所有审美活动都是具有空间形态的,因而被牢牢地绑缚在现实感性的层面上。只有文学是个例外。它超越了感性空间的束缚,因此它也远离了其他审美活动的空间角逐,在纯时间性的内视世界中开拓着完全属于它自己的审美疆域。不用说,只要人类还需要在生存意识中体验纯粹的时间本质,那么即使是图像社会的完美风暴,也不足以使文学丧失掉只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这块世袭领地。
当然,这也正是文学世界与视觉文化之间的张力所在:人类从来就没有满足过只是在内视的时间性中体验生存的诗意,因此从通过文学想象把握住自己的生存诗意的那一刻起,人类也就开始了将自己的时间性生存转化为空间性拥有的不懈努力。从原始的绘画到今天普遍的图像化和日常审美化,都不过是这种空间化努力的一个历史性的、也是逻辑性的表达而已。但是,这种努力在后现代的视觉狂欢中由于其感性消费的过度泛滥,正在变成或者已经变成空间化对时间性的挤压与取消。当下共时的和密集的空间性呈现成了时间的唯一存在形态,存在的历史真相和时间本质因而被遮蔽、被阻断了,通往精神求索的道路在视像片断光怪陆离的闪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文学与视觉文化之间的这种张力在今天的图像社会不仅已经变得愈加微妙,而且也已经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也许就是后现代文学的希望之所在。
事实上,后现代视觉文化在精神救赎价值上的缺失已经开始引起知识界广泛的关注,而文学由于其高度思维性的语言建构,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对人类生存真相的不断追问,天然地具有理性认知的深度和精神升华的品格,因此被认为正好有利于对视觉文化一味的感性铺张形成有力的反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只能以心理的、思维的、精神内省的方式展开的审美活动本性,使它成为人类理性可以不懈坚守的有利阵地。言说永远是人类更逼近问题和意义的方式,而任何文本阅读都会导致潜在的对话。诚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边界。我们存在的真实性、或者说我们存在的真相,其实正好是通过语言(基本上可以说是通过文学作品)揭示出来的。约翰?伯杰说:“我们见到的与我们知道的,从未出现一致。2他的意思是说,观看实际上不足以解释或理解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如何将看到的世界与我们应该真正理解和正确认知的世界统一起来,这应该是思想和语言的任务--当然也应该是文学的任务。文学虽然提供的是一个内视幻象的世界,但它由于其阅读活动的思维性而不再具有感官的被动接收性质,内视审美中所有的感觉信息都在意识中转化成了经过心理处理和心理过滤后的精神信息。这无疑有助于人的精神内省和深度审美,有助于人摆脱感性的沉沦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人类社会在任何时代都需要精神升华的向度,后现代社会中信仰崩解的现实,使精神的救赎和心灵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文学的精神优势和对现实感性的相对疏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超越这种存在迷失,超越这种空洞的转瞬即逝的共时性空间,而在时间性的生存体验中重建有益的精神生活。
因此,说到底,没有什么文学终结的问题。文学的未来将为它自己优越而深刻的本性所指引。在图像文化成为历史新宠的后现代社会,它仍将持之以恒地将我们带往时间的深处,在尽显语言和内视世界的能指之美的同时,通过深刻的内心体验开掘存在的诗意,共享人类灵魂探险的无穷可能性,并以此构成人性的全面而立体的交流,使失去家园的人类精神在新的信念的询唤下,在灵与肉的主体性升华中,重获救赎,直达彼岸。
参考文献:
①参阅《电影美学》丨匈丨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邵牧君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②参阅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
③戴行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④参阅丨法丨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第一章,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⑤参见丨斯丨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第二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第三辑。
⑦(〈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⑧《视觉艺术鉴赏〉,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⑨《〈什么是视觉文化》,见《文化研究》第三辑。
⑩参阅WTT。米歇尔:《图像转向》,《文化研究》第三辑。
⑾〈什么是视觉文化》见《文化研究》第三辑。
⑿〈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⒀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杜2001年版。
⒁参阅余虹文《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统治》,《问题》第一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版。17陈晓明《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兔《问题》第一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⒂〈视觉艺术鉴赏〉,丨英丨约翰。伯杰,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⒃《本雅明文选》,陈水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⒄〈视觉艺术鉴赏》,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