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2 14:0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洪子诚 点击次数:
内容提要:加强当代文学学科建设,首先遇到的是对“当代文学”概念的辨析。本文认为应从概念的相互关系上,从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运动开展的关联上,清理其生成的过程“当代文学”如同“现代文学”概念-#,都有着“意识形态”的涵义,包含着政治、历史社会、文学诸因素的复杂影响和制约,其中也包含文学运动的发起者、推动者对文学前景的“预设”。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研讨,推动了学理性研究的开展,同时也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疆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新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
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主要不是被我们称为“当代文学”的性质或特征的问题,而是想看看“当代文学”这个概念是如何被“构造”出来,和如何被描述的由于参予这种构造、描述的,不仅是文学史家对一种存在的“文学事实”的归纳,因而,这里涉及的,也不会只限于甚至主要不是)文学史学科的范围。
在谈到20世纪的中国文学时,我们首先会遇到“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概念这些概念及分期方法,在8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许多的质疑和批评另一些以“整体地”把握这个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或视角),如“20世纪中国文学”,“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等,被陆续提出,并好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许多以这些概念、提法命名的文学史、作品选、研究丛书,已经或将要问世。这似乎在表明一种信息:“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概念,以及其标示的分期方法,将会很快成为历史的陈迹虽然也有的学者觉得,它们也还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为着“展开更大历史段的文学史研究”,从一种新的文学史理念出发,建构新的体系,更换概念,改变分期方法,这些都很必要。但是,对于原来的概念、分期方法等加以审察,分析它们出现和被使用的状况和方式,从中揭示这一切所蕴含的文学史理念和“意识形态”背景,也是一项并非不重要的工作。
80年代中期,北京和上海的学者分别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新文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路,其中便已或明或暗地包含了对“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学科划分的批评。随后,陈思和在他的论著中,又进一步将中国20世纪文学史的研究,历时地区分为“中国新文学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三个阶段陈对“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是“人为的划分”的提示,对“现代文学”概念的“意识形态”涵义的指明,以及在观察这一问题时注重历史过程的视角,都富启发性。这可以作为我们讨论问题的起点。当然,如果吹毛求疵而略作补充的话,尚可以指出,第一,所说的第二个阶段,准确地似应是“现代文学史与当代文学史”研究阶段。也就是说,“现代文学”是对应着“当代文学”概念的,它们的出现既在同一时间,其涵义也只是在对应、相互限定的关系上才能确立。第二,文学史的概念和分期方法,都包含着政治、历史、社会、教育、文学等因素的复杂影响和制约一一因而,也可以说都有着“意识形态”的涵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都有“人为”的性质,而不独“现代文学”为然问题只在于这种“意识形态”“人为性”的具体涵义的分别。第三,这种“人为的划分”,对于“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来说,不仅是文学史家“事后”(对已逝的“历史”)的描述,而且更是文学运动的发起者、推动者对所要争取的文学前景的“预设”,对某种文学路线的实施。就后者而言,这里提供了观察文学史研究和文学运动开展之间复杂关系的实例。
这样,对“当代文学”概念辨析,便有了讨论的基点。这就是,从概念的相互关系上,和从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运动开展的关联上,来清理其生成过程讨论的是概念在特定时间和地域的生成和演变,这种生成演变所反映的文学规范性质。另外的角度,譬如从“语义”上,从概念的“本质”上,来讨论“当代文学”的涵义及相应的分期方法的真伪?正误,也许不是没有意义,但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