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2 11:4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灿发 点击次数:
同构性理念是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对生态系统重创并不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之后而产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易》就提出了''天人之际"来阐述人与自然统一和不可分离的关系,汉代的董仲舒更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乃至整个东方哲学的精髓。在"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生态观的影响下,人们利用自然,同时又敬畏自然,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相继发展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人定胜天"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人类肆无忌惮地砍森林、毁草原、建大坝、垦河湖、炸山石、填大海、铲植物、灭动物、挖矿物、造化学,导致天地失序、天人失和。黑风暴、沙尘暴在北美和欧亚大陆肆虐,地球上许多区域空气污浊不堪,江河湖海臭气熏天,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水俣病"、"痛痛病"层出不穷,各种癌症和不断变异的病毒让人类束手无策。由此人类不得不反思工业文明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从而产生了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同构理念。生态文明的同构性理念以尊重并认同自然的内在价值,保护人类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世界的自然权利为基点,瑏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体共生、和谐互动的关系,不只是自然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态,人类也应当为自然的良好生态创造条件。
整体性理念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的不可分割性和各环境要素的整体演化规律基础之上的对自然的认知。任何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由无生命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组成的,缺一就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要求必须尊重并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各个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平衡。生态文明不仅要承认存在于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把物种的整体和生态系统的共同体看做核心的关注点。整体性意味着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组成要素或部分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生态文明是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多样性的文明形态,同时,生态系统的保护也需要人类对其整体性、全球性的保护,这也意味着生态保护不单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它必然是一种全球性事务,需要整个人类的共同努力。
良性持续理念是从发展和代际公平的角度来衡量生态文明的一个尺度。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社会是否建立和实现了生态文明,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要看其是否衡平了世代间的权利和利益,是否维持了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地球浩渺的历史中,当代人只是这个时代生态系统的一个物种,我们和现时代的其他生态环境的各要素以及将来的各个世代,共同拥有着这个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各世代应当同样享有与当代人相当的多样性的权利(选择保护原则),享有与当代人相当的地球环境质量的权利(质量保护原则),也享有与当代人相当的获取这一共同遗产的权利(获取保护原则)。瑏因此,生态文明的这种整体性、历时性和系统性,不仅需要重视世代内的公平(IntragenerationEquity),还需要衡平世代间的公平(IntergenerationEquity)。可持续性要求当代人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良性持续的理念则强调从代际公平以及生态系统的历时性出发,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良好,其重点在良好持续本身,而不过分强调其发展,特别是不强调片面的经济发展。
规律约束理念是建立在人类对于生态学研究中发现的基本规律不可任意打破的认知之上的。生态学在研究生态系统时发现了许多生态规律和环境要素的整体演化规律,比如"物物相关律'、'相生相克律'、"能流物复律'、"负载有额律'、"办调稳定律""最小限制律'、"集体效应律",等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只有符合这些规律的要求,把人们的行为限制和约束在这些规律的要求之内,才能保证生态的平衡,也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生态文明基本理念得以落实的过程。生态文明的落脚点在于人与自然(或者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此为中心形成了提倡和重视生态系统同构性、整体性以及代际公平等伦理价值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这些理念为指导,重点在以下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把生态文明置于文明建设的统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其他领域文明建设的效果应当以是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评价标准;二是必须使经济社会发展内生于生态文明之中,通过追求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以生态权利为核心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仅要保护和维护人的良好环境享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救济权,而且要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权利,尊重和保障生态系统的其他个体或者群体及保护后代与这一系统良性共生的权利。
(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作为当代先进文明的典型形式,生态文明已经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然而,生态文明要想从一种价值理念转变成为一种社会现实,还需要作为桥梁的法律规范的确认、调整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是关于自然的价值观的根本转变。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必然导致对原有立法目的、原则、制度的反思和更新,从而带来整个法律体系的转变和更新,生态文明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应有之义。
其二,生态文明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新认识,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离不开法律的规制、调整和推进。工业社会这种粗放型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给我们的环境以及人类本身的生存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再依靠过去那种''自我毁灭的经济"继续发展下去,瑤我们需要重新建立_种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的重新平衡。这一包容了生态系统各个构成要素的全方位、系统性变革,需要以普遍性的法律规范来统筹兼顾,协调和推进相关领域的建设。
其三,作为全球普遍化的难题,生态危机的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和协同发展,其中必然要求各个国家按照国际环境条约和全球环境宣言等软法性文件,构建_套行之有效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