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上) (5)
时间:2016-01-14 13:2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 点击次数:
第二,从供给来看,企业缺乏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动力机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其核心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工具,不会轻易向中国本土企业转移。跨国公司主要选择了以服务业FDI的形式进入中国,从而满足其高端制造业FDI的需求,并且加强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中国本土企业任何向研发、品牌、设计等生产性服务的发展行为,都会受到跨国公司不给订单等方式的威胁,服务化进程严重受阻。
第三,国际代工模式下制造业和服务业FDI形成了对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双重挤压。服务业FDI的进入不仅在要素获取方面与本土生产性服务企业形成竞争,而且还抢占了国内市场。制造业FDI在诸如资金、高素质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与服务业形成激烈的竞争。国际代工模式下,中国企业无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此外,较低的绝对利润也导致企业没有能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国际代工模式下,制造业发展越快,则对生产性服务产生更多的挤出效应,从而导致服务业发展成本更高,制造业越具有比较优势,生产性服务发展就越受影响。
7.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当前政府在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方面做得还不够,表现在:
第一,瞻性技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不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战略性产业主要是创新导向的,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需要对前瞻性技术进行攻关。这是_项风险较大的资金投入,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但当前政府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以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为例,筹集资金总额中的政府筹集部分比例逐年下降,1999年约为32.38%,到2007年下降为22.14%。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用途来看,2009年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3.40%。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第二,资本市场对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支持不够。产业升级不仅仅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资本市场的中小企业创业板以及风险投资基金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换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创业板虽然已经启动,但是目前通过IPO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十家,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需要;此外,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还远不成熟。
第三,政府扶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政策不够完善。在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资金的投入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当前中国的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每隔5年编制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从近15年编制的规划纲要中不难发现,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将新能源、汽车、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然而,这些战略规划纲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落实。从根本上而言,政府应该出台具体措施加快推动科研人才、资金、技术和专利向企业转移,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并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育鼓励创新,不怕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8.现有人力资本结构无法满足中国产业升级需要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本的结构对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变起着本质的影响。人力资本可以区分为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三个层次。其中,1般人力资本主要由较低素质的劳动者构成,专业性人力资本则主要是在技术、知识、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企业家人力资本则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融入国际分工时开始越来越偏离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个比较优势,进而走上了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发展路径。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的利润再投资,也加速了中国资本的深化程度。一方面,资本深化会降低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率,使得较高的资本投资率并不能相应地带来较高的工业劳动力需求增长率,造成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对现有人力资本的吸纳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资本深化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本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缺乏技能的一般性人力资本无法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这就使现有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匹配。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是一般人力资本较为充裕,因此,中国能够依靠这些价格低廉的_般人力资本迅速融入全球化,承担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而专业性人力资本则相对较少,因此价值链中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研发、金融服务、法律咨询等高端环节,则往往无法由本国人力资本承担,进而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此外,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中国则严重匮乏,从而使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受到限制。
三、“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在中国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全球化进程和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渐显现。随着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工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工业品出口造成了严重冲击,同时金融危机中也酝酿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和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当前,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但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调整并未结束,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此,应全面、深入分析“危机后期”以及“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客观的预判,从而更好地把握机遇,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