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2)
时间:2015-09-24 09:4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宁双 点击次数:
汉英翻译的最大缺憾,在于汉语原文的模糊美、意境美的磨蚀与流失。其根源是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审美机制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是一种意境性语言,讲究意会,不求精确的分析、一丝不苟的逻辑性;而英语则恰恰相反:它讲逻辑,重分析,求形合,欣赏客观、精确,漠视整体把握。
汉语经常运用模糊语言作细节描述:写人叙事,生动形象;借景抒情,能收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文字从林黛玉的外貌、行为到心理描写一应俱全。作者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着眼于宏观描写,重在传神,深得汉语模糊美的精髓:表达虽然模糊,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并不模糊。读过《红楼梦》的,几乎都认为林黛玉是个美女,不过每个读者头脑中所浮现的形象不尽相同。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对比一下英语译文:
“Herduskyarchedeyebrowswereknitttedandyetnotfrowning,herspeakingeyesheldbothmerrimentandsorrow;herveryfrailtyhadcharm.Hereyessparkedwithtears;herbreathwassoftandfaint.Inreposeshewaslikealovelyflowermirroredinthewater;inmotion,apliantwillowswayinginthewind.ShelookedmoresensitivethanPiKan,moredelicatethanHsiShih.”(杨宪益、戴乃迭合译)
杨、戴的译文,可以说绝非庸译,实属上乘。但是西方读者读此译文,头脑中不会产生一个美女的形象,而是一位身体虚弱、令人同情的女子(frailty、tears、herbreathwassoftandfaint……)。试比较:似蹙非蹙烟眉→duskyarchedeyebrowswereknitttedandyetnotfrowning;似喜非喜含情目→speakingeyesheldbothmerrimentandsorrow;态生两靥之愁→无相应译文;娇袭一身之病→herveryfrailtyhadcharm;泪光点点→Hereyessparkedwithtears;娇喘微微→herbreathwassoftandfaint。英语表达求真、求逻辑、求分析,重形合,模糊淡去、逻辑登场,原文的模糊美感所剩无几。
茅盾曾为文学翻译作过如下论述: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段话道出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即文学作品的翻译正是以意境的传达与再现作为最高目标的。根据《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的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之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意境的营造已属不易,而要在翻译中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所烘托的意境就更是难上加难。
例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翟理斯译为:
“Thecrystaldewisglitteringatmyfeet./Themoonsheds,asofold,hersilverylight.”
对中国人来说,“月”、“故乡”都是诗词中的典型艺术意象,以明月喻乡愁,但翟氏不明此理,而将“今夜”、“故乡”略去,没有传达出明月与思乡的联系,因此原诗特有的意境美与模糊美随之流失。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朦胧含蓄,耐人寻味,尤其是其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
“Inmoonlitpearlsseetearsinmermaid’seyes,/Fromsunburntemeraldletvaporrise.”
而张廷琛、魏博思先生则译为:
“Inbrightmoonlitseasofblue,tearschangetopearls,/TheairaboveLantianshimmersfromthejadehiddenwithinitshills.”
两家译文,各有千秋:许译把原诗解读成了一首忧伤的爱情诗,音韵虽佳,却没有朦胧与比兴之情趣,用词直白,失去了原诗的意象与模糊之美;张、魏的译文基本留住了原诗的意象与风格,但把“蓝田”等专用名词插入译文中,不得不加以注解,使诗意受到了影响。而翁显良的译文:
“Darkgreensea,tears,pearls,moonlightstreaming./Sunnybluejadefields,warmhazeshimmering.”
句中没有一个结构词,和的逻辑主语都不止一个,却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朦胧模糊之美,显得更富有原诗的意蕴。
汉语和英语在表情达意的手法上存在本质差异。汉语重感性、直觉,经常以象征主义的手法表达思想,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美,是典型的“以神驭形”。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小令中的杰作,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名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小令的第一行,18个字一字排开,没有任何结构粘连,为读者铺排了9个意象。原文的模糊美感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没有介词来给出意象的确切位置。枯藤可能环绕在树上,也可能倒伏在树旁边的地面上;乌鸦可能栖息于树枝上,也可能飞在空中;其次,没有交代具体有几棵树,多少只乌鸦。这些所有的未确定因素和空缺都留待读者通过想象或联想来弥补和解读。而汉语古典诗词的魅力也正在于它的模糊性与暗示性,要求读者的参与和创造性。英语译文如下:
Tune:TianJinSha
ByMaZhiyuan
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
Returningcrowscroakingatdusk.
Afewhouseshiddenpastanarrowbridge,
Andbelowthebridgequietcreekrunning.
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
Aleanhorsecomesplodding.
Thesundipsdowninthewest.
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
(丁祖馨、BurtonRaffel译)
上述译文,译者按照英语的习惯,有意加上了一些限定介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来使原文模糊的意象具体化、明确化。结果,一切都变得明晰可感,原文的意境美、模糊美大打折扣,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因此受限。
四结语
上面的分析说明,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古典诗词的翻译中,意境美、模糊美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而言,要在英、汉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进行转换已非易事,更何况要把意在言外的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而诗的意境,是诗人内心闪光的体验,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心理认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由此可见,古典诗歌在翻译过程中的诗意损失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文学翻译就是要在这种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真正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提高译者的文学素养、审美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寻求再现原文意境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的意境,译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把握两种语言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巧妙地运用模糊语言来传递意境,体现出意境的核心内容——模糊美,即含蓄美、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