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13:5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黄明东 陈梦迁 刘博文 点击次数:
【论文摘要】"学派"的构成通常包括七个要素,即相同的学科、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和学术信念、相同的理论基础和理论阵地、相同的师承关系、相同的学术符号系统、相同的研究对象、共同结成一个集体。学派的存在有利于高校学术和学科形成特色,而学术领袖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凝聚学术研究与学科团体力量,树立学科成员的学术和学科信心促进学术发展。学派的形成需要遵守学术中立、价值中立等原则,高校应该允许并倡导学术争论,促进学派快速成熟,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率先促成学派诞生。
【论文关键词】学派;要素;学术研究;学术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进人21世纪,我国学界对于学派的研究日益活跃。高校作为学术研究中心,与学派的生长存在着天然联系。高校在教师发展、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无法割裂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有学即有派","有派就有争鸣"。不同学派的存在不仅不会对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造成危害,反而可以促进高校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新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我们在学校规模和成果数量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突破,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国学术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朱光潜曾经
撰文指出中国学术界存在五大通病,即"缺乏爱真理的精神、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缺乏独立创造的精神、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今天看来,我国学术界仍然在某些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这些不足,所有这些都与缺乏学派、缺乏争鸣不无关系。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认为有必要研究学派与大学学术和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旨在探索培植中国学派的内在逻辑,以期引领高校的进步;在高校进步的同时培植众多的学派,以改善我国学术生态环境。
二、学派的要素之辩
学派的内涵并不复杂,但由于对其理解的角度不同和学科的差异性,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学派内涵时见仁见智。因而在学派内涵及其特征方面出现了"名"、"实"之争的局面,这本身也体现了学派的本质和特点。
《牛津英语大词典》对学派的解释为:学派""school"or"schoolofthought")是指"在哲学、科学、艺术等某个理论的或实践的知识领域内,由于受教于同一专门大师,具有相同师承关系,或因原理方法和风格上的普遍相似而联系在一起的学者群体,他们遵循共同的教义、原理或规训,甚至规范的话语"。[2]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写道"学派"是"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如紫阳(朱熹)学派,姚江(王守仁)学派"。[3]如果说这些词典反映的是学者的集体意志,具有一定的共识性,那么下面这些学者对学派概念的理解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有学者认为,"科学研究中的'学派'是指坚守某种价值或信念的学术共同体。在美国政治学界,除了芝加哥、罗切斯特(Rochester)和耶鲁学派之外,至少还有弗吉尼亚(Virginia)、布鲁明顿(Bloomington)、哥伦比亚(Columbia)、明尼苏达(Minnesota)等学派"。[4]田湘波和李金龙认为,学派"是由持相同学术观点而集结成的同人群体"。[5]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对学派的理解。如认为学派"主要是指某一特定研究群体,他们研究旨趣相似,理论导向相同,思想倾向相仿,学术风格相近,它是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观察事物视角不同以及对现实与趋势判断不同而形成的学术派别"。6,"学派是指在某个理论的或实践的知识领域内,因相同的师承关系或概念范畴、原理、方法和风格上的普遍相似而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完善的学术思想体系、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和特有的规训制度的学术团体。"[7,"学派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的不同形成的派别。"[8]
与"学派"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就是"流派",但是,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对"学派"和"流派"做更为细致的区分,他们认为"流派"就是"学术流派"的简称,本身就是指学派的意思。孟庆云在自己的研究中从时间和学派地位这两个角度对"学派"和"流派"做了区分。他认为,"流派和学派相类,学术界一般按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划分,常把为期短时段的或学派中的分支称为流派。在中国科学界、文化界,学术主旨明确者多称学派;有独特技艺以风格见长者惯称流派"。[9]
从上述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学派概念的内涵中至少应该包括七个要素:相同的学科(Discipline,D),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和学术信念(View,V),相同的理论基础和理论阵地(Theory,T),相同的师承关系(核心人物、学术领袖)(Relationship,R),相同的学术符号系统(学术用语、概念、语境)(Symbol,S),相同的研究对象(〇bject,O),共同结成一个集体(学会或研究机构,具有组织性、排他性、群体性(Group,G)等。通常情况下,在学派这七个构成要素"DVTRSOG"中,如果能够具备其中的任意三个要素,便可以称之为学派。此外还有一些次要的构成要素,如相同的地域和相同的时代。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沟通和流动变得十分便捷,这种时间和地域的构成要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实际上,有不少学派跨越很长的历史阶段,并不局限于某个历史时期。
据此,我们将学派理解为,学派是学者自主形成的学术联盟或共同体,这些学者在他们自然成长的学术领袖的指导和影响下,运用相同或相近的理论、方法、术语、概念,就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开展自主的学术研究并据此与其他学派开展学术争鸣活动。学派通常以地域、领袖者的姓名或学科名称来命名。
三、学派的兴盛关系着高校学术与学科的前途和命运
学派的核心就是学术。学派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形成学术特色、产生学术领袖、提高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进而带动学科建设、改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派的兴盛关系着高校的学术与学科的前途和命运。
(一)学派的学科共同性有利于学科形成特色
学派的学科共同性决定着学科内的各成员必然十分珍惜自己的学科命运,尽力在本学科的研究上做出最大贡献。学派内各成员只有在学术研究上深人挖掘,才能在学科方向、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学科始终处于常青的状态。我国高校学术研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始终难以逾越的一个门槛就是每所大学都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而大学办学特色的缺乏归根结底是学术和学科没有特色。
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是核心理论的突破。有学者基于对"学派生成"的研究指出,核心理论的突破应该基于三个方面,即在"核心理论问题的社会实践向度、知识向度、目的向度"等方面必须突破。可以说,学派的生成与学术和学科能否有特色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在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仅仅就特色而特色往往是事倍功半,而如果我们从培植学派的角度着手,通过发挥学派在理论和学术上的贡献,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学派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信念,有助于树立学科成员的学术和学科信心
学科的自信首先来自学科内各个成员的自信,这种自信所产生的信仰力量必然会推动学者进行学术研究,进而推动学科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自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一批学者开展研究并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成果,但时至今日,高等教育管理学在理论上所取得的进步并不令人满意,基本上还是习惯于搬用西方学者的成果和观点,这就是对自己学科自卑的典型表现。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初步确立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积累了学科的基础知识,但还没有形成学派,不能算是一门成熟的学科。高等教育管理学派的形成不仅会推动学科知识的创新,还会增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独立意识和学科自信"。[10]所以,要使高等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就必须树立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者们的信心,而树立信心的前提就是要逐步形成学派,通过学派的集聚力量树立信心。
此外,学派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学术观点还便于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组成员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相同的学术观点意味着学科成员具有基本相同的研究旨趣和共同的研究愿景,这就为这些学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有了这样坚实的心理基础,他们在共同的学科建设中自然也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愿意共同探讨问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相互支持、凝聚力量,学科建设的水平必然会加速提升。
(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理论阵地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理论基础是学派成长的思想基础和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学派区别于另一个学派的根本特征。例如,实用主义作为美国主流学派之一,也有其理论来源,即希腊的行动理论和后来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强调个人的感性活动和实际经验,强调人们的具体活动,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偶然性,反对独断的教条和绝对真理,强调通过人的具体实践活动创造新事物和新生活,这些都继承了哲学史上经验主义的传统。"[11]学派成员正是借助于这些理论去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理论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学派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学派。
理论阵地是学派进一步发展的硬件保证,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术刊物和系列出版的学术著作。例如,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美国社会学杂志》(1895年)、《美国社会学评论》(1935年);弗莱堡学派的《奥尔多》年鉴(1948年);剑桥学派的"CambridgeJournals"以及其子刊"Economics","History"等。在我国,也有学者在一些学术场合提出了中国经济学的"三联学派"12],其学术阵地便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派就是通过这些刊物或著作,系统、连续地表达和阐释其学术观点和理念,不断扩大其学术影响,最终被学界公认为一种学派。
学派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理论阵地在高校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中发挥着学术引领和传播的作用。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下,高校将汇聚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吸引更多的学术团队,开展更加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扩大高校在学术界的影响。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本土化的学术理论,而这些理论的阐释也需要有自己的学术期刊或著作来展示,而学派的作用正好与之契合。
(四)学派中通过师承关系所产生的学术领袖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可以有效地发挥引领作用
学派中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学理关系,虽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人际关系应该服从学理关系,但实际上学理关系在很多时候要尊重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派中自然形成的师承关系。在特别注重人情关系的中国,这个师承关系在学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事实上,师承关系和学理关系两者之间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既非简单的对立关系,也非简单的层级关系,而是时而并行时而交叉的复杂关系。有学者指出,"学派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围绕学术大师并形成一定的师承关系;二是要有一个学术组织或机构作为阵地;三是形成体系完备的学术观点"。[13]他把师承关系摆在学派条件中的第一位,也进一步说明了学派中师承关系的重要性。
师承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学派中学术领袖是通过这种师承关系而产生出来的,这个领袖人物一旦出现,其对学派的进步和发展必然要承担着艰巨的责任,强烈的责任感又反过来促使他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热情的学术兴趣、宽阔的学术视野和高度的学术敏感。而这一切正是高校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者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素养的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术研究与学科进步。学派的存在则很好地解决了高校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面临的这两个最大难题,高校理应发挥学派中学术领袖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在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全力支持这些领袖人物的研究工作。
(五)学派的相同学术符号系统有助于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过程中相互争鸣,促进学术发展
共同或相近的学术用语、概念、语境是一个学派构成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一门学科得以建立的基本框架。正是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进而在同一门学科中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而学术流派的出现又会反过来激发学科内部的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就会逐步形成,这是学术研究与学科得以进步的最重要条件。所以,有学者认为,"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各种学术流派的争鸣,难以称得上是成熟的学科"。[14]当然也不是理性的学术。
学科的发展与学派的形成相互依存,学科发展需要学派的支持,学派的发展也要有学术研究与学科为依托,学科的成熟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学派随之成熟并不断产生重要影响,反之亦然。应当看到,"一门学科内部的学派形成过程,也是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过程,学派是一门学科自身结构的重要内容,不论从一个国家来看一门学科,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形成几个学派,这门学科就缺乏支撑力量,也缺乏共同语言的凝聚力,不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争论与对话推进学科进步的局面"。[15]高校要建设学科、推动学术进步,必须要与学派的促进工作紧密结合。
(六)学派的研究对象相同性能够促进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向深层次推进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对这些对象研究的深人程度决定着这个学科的质量和水平。高校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质量的高低不是由参加学科建设的人数多少来决定,也不完全由参加人员的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而是由所有参加人的心理状态-是否高度认同学科研究对象来决定。在我国高校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实践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科和学术组织(如学院、学系或研究所)虽然人数庞大、高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很高,但是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却并无建树,学科内各成员自行其是,没有共同的学术追求。
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科点缺乏大家认可的共同的学术研究对象,学术组织内各成员的研究兴趣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难以形成共同的研究旨趣。如果在这些学术组织内部能够产生出一个或多个学术流派,那么上述情况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学派的出现将会通过其特有的力量,集聚学术研究方向,学科的研究必然会被引向深人,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自然会逐步上升。有学者在研究美国国际政治理论时也指出了类似的情况,认为理论的"发展特征是研究问题类似趋同,而理论流派五彩纷呈"。[16]若高校能够持续给予多方面支持,学科进人世界一流便指日可待。
(七)学派共同结成的集体有效地凝聚了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团体力量
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固然可以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干预和组合,但这种力量往往不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那么,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力量来自何处?如何形成?显然,只有学派这样的组织最方便、最有可能承担此重任。因为学派可以利用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术组织和学术群体并把这些力量有效凝聚起来,从而有可能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通过学派形成的这股力量不仅具有长久性和可持续性,而且可以提高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这是因为,学派的学术行为是学者们自觉和自愿行为,他们凭着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而非为了获取直接的个人利益。
四、促进学派形成推动高校学术发展
促进学派形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术繁荣与学术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服务的。学派的产生既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活动自然成长,但同时当学派的基本条件成熟的时候,也可通过外界的推力,引导促进其快速成长。
(一)凝聚学科相同性,促成优势学科
学派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学科的相同性和相通性,即学派通常是在一个学科内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校的强大离不开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它可以借用学派的力量,加速和凝聚学科的相同性和相通性。高校的这种推动结果必然是某一学科因为相通性而具有更为鲜明的特色,进而在相同学科的不同高校之间产生学科的引领优势,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者参与到这个学科建设中来。而这种局面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促进以这个学科为基础的学派的蓬勃发展和兴旺发达,该学派的声誉和影响也会随之迅速扩大。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