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04 16:5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林健 点击次数: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
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是‘卓越计划”的必然要求如果不清楚地理解“卓越计划”改革的实质在编制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前容易忽略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课程和教学环节是细化后的学校标准得以落实的着力点关系到培养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真正得到落实是能否培养出符合培养标准要求的工程人才的关键因此,从实现培养标准的角度,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从实现‘卓越计戈If主要目标的角度即实现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是落实‘卓越计划’各项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点。这些改革和创新包括“卓越计戈If提出的由国家、行业和学校三级培养标准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建立的行业指导、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卓越计划”创新地将学生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卓越计划’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的战略等。因此,从根本上说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是‘卓越计划”的必然要求。
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是一项涉及面广、需要整个专业的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系统、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参与高校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能提高每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功效而且能够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要改革通识教育,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甩使通识教育在人文知识传授、个性品质训练、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成为成功进行专业教育的必需成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基础。如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技能,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准备;又如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团队合作价值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理解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做准备;再如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准备。
专业教育的改革要注重与通识教育的衔接使专业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且是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升的延续。如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组织专业课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通识教育中形成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实跋,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又如学生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工程经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再如学生在企业进行的毕业设计,除了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升外,也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继续。
要从实现培养目标的角度,明确每一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作甩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或实现方式。每一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不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是通过各自的实现方式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而每一个标准细化指标的实现往往是多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中,要认真分析和确定每一门课程的作甩以及采取何种实现方式最有效地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
要从系统和整体的高度,注重每一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尤其是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在多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之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使在某一教学环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延伸到后续教学环节中并得到强化和拓展使培养标准要求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执行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现从而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效用。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参与高校要注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内容。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参与专业申请国际化的工程专业认证、得到国际互认打好基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以发达国家同类型院校为主要学习和借鉴对象这是因为,不同类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可借鉴性差;而同类型院校不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可比性强,容易学习和借鉴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要研究国外同类院校相近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块设计、课程结构重点关注每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通识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以及各种课程的教学方法等。
要密切关注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把握经济全球化对工程人才的根本要求了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构建能够满足国际化和未来需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融入前沿工程学科知识的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