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概念及其属性的审视(3)
时间:2014-03-22 14:0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徐乐乐 点击次数:
五、教学概念的显性属性和隐形属性的辩证关系
1.教学概念的隐形属性是实现显性属性的必要条件
只有实现了教师的学和学生的教,教师和学生能以共同的话语、平等的姿态,在相对民主的环境里对话、交流,才能实现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流动,教师才有可能把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批评和诠释传达给学生。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会主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这样便能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显性属性。我们现实中的教学有太多的强迫和压制,太多的被动和机械学习,就是因为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发言权,是一个被动的客体,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没有对话和交流。
2.教学概念的显性属性是隐形属性的表达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事实,但是这一事实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在达成教师的学和学生的教的基础上实现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显性的,是用感官能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学和学生的教的表达。能够顺利地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是因为顺利实现了教师的学和学生的教。教师的学和学生的教不能自己显现,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被人感知。
————————
参考文献
[1]丛立新.教学概念的形成及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金岳霖.形式逻辑(重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6]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苏]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1955级学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8][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朱葆伟,李继宗.交往·主体间性·客观性.哲学研究,1992(2).
[10]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10).
[11]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2000(8).
[12]任平.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哲学研究,1991(10).
[13]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14][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5]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1994(4).
[16]葛道顺.代沟还是代差——相倚性代差论.青年研究,1994(7).
[17]李迎生.关于“代沟”的社会学思考.青年研究,1991(12).
[18]石中英.代际冲突与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论丛,1997(1).
[作者:徐乐乐(1986-),男,河北沧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