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9 13:2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媛媛李太平 点击次数:
(四)将科技道德教育渗透到科学教育的始终
后现代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不存在根本的分离,反对事实与价值二分,认为道德不是独立分离的领域,强调道德学习必须跟一般学习整合起来。他们认为现代性危机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们采用了一种非道德的态度对待科学,即“如果人们采取了一种非道德的态度运用科学,世界最终将以一种毁灭的方式报复科学”。[7]因此,后现代科学观反对真理与德行分离、价值与事实分离、伦理与实际需要分离,强调用整体的观念对待科学与道德。这对我们的科学教育启发很大,以往的科学教育是一种纯粹科学知识的习得,是与价值无涉的,不利于学生科技道德的养成。因此,科技道德教育应渗透到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将二者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技道德素质,这对于保证科学技术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科技道德教育包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人道原则教育、科技生态原则教育以及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规范学习。
第一,科学精神培养。科技人员在从事科技活动时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科技对象的关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合理怀疑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心理动力机制。这些精神是由科技对象的客观性、复杂性、科技人员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是科技活动的创造本质所要求的。科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首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事实是科学的基础,因为一切科学理论都以事实为根据,又接受事实的检验。尊重事实是从事科技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坚持实事求是,需要当事人有巨大的道德勇气,因为尊重事实本身往往会触犯当权者的利益,当权者可能对当事人进行压制、迫害。科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事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科技创造活动本身也有其特殊的道德要求,这一要求就是尊重优先权。尊重优先权就是尊重其他人的创造性劳动。这已成为科技活动的重要道德规范,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科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科技优先权,做到不剽窃、抄袭、侵占他人的科技成果。最后,科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科学家的合理怀疑精神,为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做好心理准备。发扬怀疑精神,也需要科技工作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怀疑是对权威和传统习惯的挑战,这种挑战一定会损害权威和传统习惯势力所代表的利益。怀疑往往遭到社会或政治势力的排挤,甚至迫害。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敢于坚持怀疑精神,往往体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质。
第二,科技人道原则教育。科技既可以用于人道的目的,也可以用于反人道的目的,人类的重任是抑制、消除科技反人道的一面,弘扬科技的人道作用,坚持科技人道原则。科技人道原则的宗旨是坚持科技发展为人类幸福生活服务,科技人道原则既“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8]科学教育应该依据科技人道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正确认识科技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既要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第一推动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思想解放的武器,是道德进步的认知前提,又要认识到科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际霸权主义横行的工具,是人性异化的重要原因。
第三,科技生态原则教育。科技生态原则即是指科技发展应成为保护环境的工具而不是破坏环境的工具,科技发展应走生态化的道路。坚持科技生态原则,要求人类树立生态世界观、整体科学观和生态技术观。生态世界观、整体科学观和生态技术观是当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是科学教育应完成的任务。
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世界观认为,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人都是由关系构成的”[9],整个世界是事物之间动态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事物整体在逻辑上优于个别事物,事物整体间的关系在逻辑上优于个别事物。“生态世界观认为,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存在于社会之中,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也存在于同自然状态进化的关系之中。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一,人的肉体组织和精神结构都是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对自然有机整体的维护,依赖于同自然保持一种和睦相处的关系。”[10]培养学生的生态世界观,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的各种事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一个事物的发展状态必然影响着其他事物的发展;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的存在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树立环境意识,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培养学生的整体科学观。整体科学观把科学研究的对象当成具有复杂性的整体来研究。整体科学观认为,研究对象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表现它复杂的性质,离开一定的环境,对研究对象性质的把握就有可能是片面的。培养学生的整体科学观,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活动是人在自然的内部进行的人与自然的对话,而不是站在自然之外加以描述,因为“我们和自然的对话仅当它是来自自然之内时才会成功”[11],离开人和人的幸福来研究、描述自然,科技活动就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活动的失败;培养学生的整体科学观,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技活动中应坚持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活动主体必须明确科学研究的目的,预测科学应用的后果,并尽可能减少科学的危害;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技活动中应坚持科学和道德的统一,纯粹客观的、中立的态度是不存在的,“科学与一种内在的道德观密不可分,而真理和美德由于是科学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现状之所以如此危急,部分是由于这种割裂造成的”。[12]科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认清科学和道德的分离状态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正是这些危害的日益严重化,人类才建立和遵循科学道德、生态环境道德,并以道德的态度来从事科技活动。
再次,培养学生的生态技术观。科技道德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工业文明的技术形式对生态和人类的消极影响。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存在以下根本性的缺陷:(1)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是对自然规律的片面利用,这种技术方式只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某一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这就破坏了自然过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干扰了自然运行的规律,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剧了环境污染。(2)工业文明的技术形式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并维护着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追求利润,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家无穷无尽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生产的最大化,为了实现再生产,资本家鼓励人们尽情消费、超前消费,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破坏自然的技术、各种浪费性的生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保障自己争夺物质资源和商品市场的暴力后盾,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发展战争技术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战争技术的研制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自然资源,战争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3)工业文明的技术形式对人类生理和精神带来了不利影响。工业文明的技术形式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恶化了人类生存的生物物理前提,导致了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大量疾病,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工业文明的技术形式对人类精神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尽管这种技术形式使人从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也剥夺了劳动者在手工业劳动中的艺术享受和创造性地使用大脑和双手的乐趣,使人感到单调、枯燥、烦闷和空虚。总之,工业文明的技术形式将要走到它的尽头,迫切需要一种新技术形式来代替它。这种新技术形式就是生态技术。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