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探索(2)

时间:2014-01-20 14:2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云 刘正光 点击次数:


  当今,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学生步入社会后,在生活与工作中将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问题,需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加以解决。因而,在大学阶段,不仅仅要学,还要学会学,更重要的是会学会用,具备以自己的方式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内部转化知识并使之产生裂变、生成有价值的新知识的能力,即所谓终身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客观而言,当前的英语专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纯语言技能训练和“填鸭式”历史性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一定范围内,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尚停留在时髦口号上。现代教育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4,其显著特征是,“注重探究与接收、提问与解答之间的适度平衡”[6]161。实施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学科所有与所涉知识与技能等内涵,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转变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增强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转化知识的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设想与举措
  自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7]以来,外语学术界就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譬如:郑艳基于对外语专业内涵的认识,认为研究性教学理念应贯穿于外语专业教学体系之中。[3]王守仁、陈新仁针对现有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为设置研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8]唐燕玲基于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及素质结构,阐述了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功能,探讨了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措施。[9]钱晓霞就教学中存在“基础英语”与“高级英语”不衔接的问题,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中介理论,阐述了语言基础训练中的“议题讨论”、“课题研究”等活动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10]黄文英以高级英语阅读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具体尝试。[11]上述探索与实践对于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有关课程设置的设想没有完全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藩篱,关于如何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本文作者认为,英语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既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研究性课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研究成分”。
  (一)课程设置服务并指向于研究性教学
  课程设置是办学理念的直观反映,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实现手段,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泰勒(R.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教育目标成为教育标准,是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活动开发以及考核、考试准备都根据教育标准进行”[12],课程设置关涉泰勒所列四个层面或维度。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乃至英语专业教师十分重视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但是,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注重学生对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是“考察学生从课程体系和教学中获得了怎样的能力”[13]。我国现行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由三大板块课程构成,分别是低年级阶段的语言技能课程和高年级阶段的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现有课程模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学习截然分开,势必导致低年级阶段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空洞无物;二是基本上没有研究性课程,即使是一些带汉语“学”字或带英语“ics”或“logy”后缀的课程,都只是传输最基本的历史性理论或观点,而不引导校验、质疑与创新。没有研究性课程,自然就没有研究性教学。现行课程体系与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极不协调的问题,外语学术界已经发出“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14]的呼吁。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认为,“语言构式都是有意义的语言符号”[15],语言学习以语言使用为基础(usagebased),即语言学习是语言与知识相结合的输入性学习与输出性学习(语言与知识的运用)的互动过程,与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认知能力,如知觉、观察、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相关联。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语言习得与人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注重语言与知识学习、语言与知识运用以及内在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体现大输入、大产出、强能力的基本理路。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必须克服现行“阶段式”课程模式的弊端,突出语言与知识相结合的输入性课程、输出性课程以及拓展与研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性,以便于学生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并发展内在能力。这就要求英语专业教学“从杂乱无章的功能、意念、任务、交际等形式和工具中解放出来,”“复位到人类认知的自然轨道上”[16]。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教学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塔巴(H.Taba)在《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中提出:教育或教育系统应该着力于“在学习者心中得构具有文化相关性或共生性的知识、态度、价值观与技艺”[17]。其实,一切知识、态度、价值观与技艺都有文化相关性与共生性,即,生产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知识与技艺等和生产于英语文化语境中的知识与技艺等之间存在重大差别。汉语民族之外任何人学习汉语,英语民族之外任何人学习英语,如果忽视所学外语语境中所生产的知识与技艺等,一定不会真正地学习汉语或英语。一切试图将所学外语和与之有相关性与共生性的知识与技艺割裂开来的学习或教学,都是徒劳的。对于作为人文学科下位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特定知识体系为组织构架”,“以传递与重构特定知识体系为指归”,而知识体系至少包括“知识”、“体系”、“学科属性”这三大“应然要素”。[4]32-37特定知识体系的传递与重构本身是最有力的与最有效的语言学习(输入)与语言使用(输出)。
  由此,本文作者设计出一个初步的以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上表所示),拟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使用融入到知识学习与运用之中,并将相应的拓展与研究课程纳入进来以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输入性课程包括语言知识课程和文献导读课程。前者侧重英语惯用法、英语修辞术等,以提高学生对语言使用的理性认识;后者涉及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语言文学理论著作选读以及相关专业文献选读,旨在促进学生知识与语言同时输入,从真实的语言使用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同步提高。输出性课程分为口头输出和笔头输出课程。前者主要是英语演讲以及语言、文学及翻译和相关领域专题讨论,后者包括英汉互译、散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以期培养能说会道的“雄辩者”和善译能写的“笔杆子”。之所以强调输入性课程与输出性课程之间的平衡,是因为阅读与口笔头表达“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为口笔头表达提供材料与参照等,“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18]。拓展与研究课程即导师制下的专业拓展与创新训练;前者是指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课外自主学习与实践,后者是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研究、研究观摩、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撰写,旨在培养学生求知、求实、创新的精神与能力。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