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6 09:4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宋飞 点击次数: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通过一座康桥,将诗歌审美的宏大主题嫁接起来,诗人在美景美情中物我两忘,情境交融,而读者也仿若身临其境,感悟到其中似真似幻的至真至美之境。笔者特从诗歌审美的角度,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一、构建诗歌审美意象,花到开时方知美
一旦轻轻吟诵起徐志摩的诗作,尤其是这首《再别康桥》,相信不论是何人,都会被文本中那一个个醇美的意象所打动,不觉沉醉其中。在文本中,诗人通过三个“轻轻的”,写出诗人的精神状态,其中包含着一种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又通过来了走了的字句显露,体现内心对离别的情绪。此诗就是以此作为情感基点展开的。
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徐志摩在文中传达的离别之情。此种离别并不使人伤痛无比,更不会痛哭流涕。它仿若天上的云彩,飘渺不定,却又总是那么真实孤单。对于徐志摩来说,丰沛的情感,让他失去了对现实的把控,他无法判断生活的离愁之苦,又无法接受现实的冰冷寂寞。藉此学生可以发现,通过这云彩的意象,徐志摩寄予蕴含内心的深重的怅惘和飘渺的离愁。
在徐志摩的心里,有一种情谊如柳丝般缠绵。按照传统诗歌意象,柳作为一种离别的谐音“留”,一直传达着情意绵绵的爱情伤怀。徐志摩将其拓展,并活化成了对新娘的向往和留恋,象征着爱情的幻灭。在诗歌中他这样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意象传达的情感呢?
我从文本解读入手,让学生通过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感受其幻影的破灭。美好的理想成为回忆,而青春再也无法唤回,甜蜜的爱情已经成为过往,但依然会让诗人怀念和留恋。藉此,让学生深入探索诗人重返康桥的情感基调。往昔在美丽的康桥下,诗人可以抒发情感,放声高歌,而今却只有寂寞的宁静。为何反差如此之大?作者的情绪流露,想向世人彰显什么?通过文本解读,我引领学生理解到:其实诗人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是因为可以寻找青春之梦,痛苦是因为重返故地,青春易逝,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样细腻的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变成了有情有义的意象,深沉蕴蓄。
诗中还有一个鲜明的意象,那是关于水的描写。在水的映衬下,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唯有在诗人深沉的情感源头里,才能扑捉到如此清纯美妙的句子。由此可见诗人对康桥有多么清澈透明的情愫!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文本背景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解读,感受到诗人辗转而又徘徊不去的感情波澜。
二、创设诗歌审美意境,物我两忘皆是情
《再别康桥》的审美还体现在,其诗作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幻化成审美意境,将忧伤的离愁浇筑在康桥的美景中,通过柔波,水草,金柳,以及夕阳的演绎,让诗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的景物交相呼应,达到心中有所思,景中有所悟。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细节把握意境,体验物我两忘的情感寄予。
1.静态和动态的转换
离别是让人伤心的,但在诗人徐志摩看来,他的离别并不伤感而沉重。因而在文本中,他通过创设一种淡然的语言意境,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洒脱。而且通过文本的渲染,像天空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这外在的情境犹如新世界,可以为诗人的情感表达提供一个合理的出口。另外,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述,使得静态的情境变成了动态流动的场景,充满生气,让人感到文字是富有活力的,充满张力和内涵。
2.真情和现实的对比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