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6 09:5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韩丽平 点击次数:
在课堂上,我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对典故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是照本宣科,始终被书下注释圈住,后来我索性让同学们合起课本,跟他们一起再读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并让他们试着找几个词语来对李商隐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也是提炼信息的一个训练,同学们完成得还不错,用了才华横溢、多情善感、命运多舛等几个词语,这就让学生对诗人的经历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再加上对诗中“惘然”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对本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定位,这样学生在概述典故内容时自然会从诗人的情感需要出发,找到跟诗歌内容的一个结合点,作出自己的理解,从而正确分析出诗人用典的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在分析作用时基本能够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而经常会忽略了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比如说,学生在分析“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典故时认为诗歌借“望帝把自己的理想寄托给杜鹃并泣泪成血”的典故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之情,而“悲愤之情”的原因学生往往避而不谈,这说明同学们在答题的规范性上还有待提高,也是我们以后的诗歌鉴赏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的内容。
三、导学案模式下的评价测试更具针对性
导学案的最后是课堂延伸,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测试。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的仍然是李商隐的一首诗《风雨》,请同学们赏析诗中所用典故。因为我们刚对李商隐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发挥起来可能也会自如一些,这会大大提高同学们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检测下来,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全班51位同学,有15位同学基本全对,30位同学能按要求对典故的内容加以概述,只是在对诗人借此所表达的情感表述上还不够到位,另外还有6位同学答题思路是有了,但在语言表达上有待提高。
导学案的设计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也让学生在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而导学案又能暴露出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教师也就会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授课,课堂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学习方向相对集中,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虽然《锦瑟》一诗内涵丰富,对主旨的理解也颇有争论,我们这节课上对诗歌的学习可能还停留在皮毛上,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实实在在掌握了用典这种表现手法,我觉得是很值得的,这样长期积累下来,收获也是可观的。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