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有效积累活动经验(2)
时间:2013-09-05 13:1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朱向明 点击次数:
周长概念的引入,教师创设了“懒羊羊每天绕操场跑一圈”的情境:第一天,懒羊羊没有完全沿着边线跑,而是跑到了操场的里面;第二天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但是没有跑到原来出发的地方;第三天沿着边线跑,正好回到出发的地方。
关于“周长”概念的教学,多是从故事情境切入,如蚂蚁绕树叶爬行、小鸭子绕游泳池热身等。这些情境尽管富有童趣,但仍无法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究竟什么样的情境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呢?相对于蚂蚁爬树叶、小鸭子绕游泳池热身而言,“绕操场跑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绕操场跑步”的生活经验在“懒羊羊体育锻炼”的儿童化情境中得到放大,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在三次锻炼的过程中,生活经验与数学本质的冲突逐步加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刻体验到“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度”。
2.超脱冲突情境,反思探究路径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不同的原有认知结构,学生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又会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在认知的二次平衡或多次平衡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及时跳出问题情境,反观探究的路径和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经验,使得探究经验明晰化和系统化。
【案例3】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
教学完周长的意义后教师组织了一个层次递进的探究活动。
(4)比较这两个图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用不同方格数拼成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可能相等。
(5)激疑:用相同方格数组成的图形,它们的周长是否一定相等呢?
(6)操作验证:以6个方格为例,在方格图中画出图形验证这个猜想。
(7)回顾反思:我们刚才是怎样得到这个发现的?
上面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三次认知冲突:第一次是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第二次是用不同方格数拼成的图形(3个方格和4个方格),它们的周长可能相等;第三次是用相同方格数组成的图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在这三次认知冲突中,学生一次次打破认知平衡,一次次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最后的回顾反思环节,是对三次冲突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探究路径的梳理和提升。
三、在丰简变换的问题解决中积累应用经验
应用经验主要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综合进行巩固练习的经验、问题解决的经验。这里仅探讨问题解决的经验。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数学建模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学生形成应用经验的途径之一就是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理解现实问题情境——简化并结构化所描述的情景——将被简化的现实情景翻译为数学问题——用数学手段解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根据具体的现实情景解读并检验数学结果。与此相对应的认知过程为:问题表征——模式识别——知识迁移——思维监控。其中,问题表征和模式识别对于应用经验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简中求丰,表征问题
问题表征是指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的结构,构建自己的问题空间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问题的理解和内化,也是对问题理解的一种解构。
解决问题的教学如果仅仅关注问题的答案,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因为简单的问题中常常蕴含深刻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应该从简单入手,将简单的问题进行丰富化处理,即扩大问题表征的时空,经历问题表征的过程,积累问题表征的经验。
【案例4】二年级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先是安排了教材“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
在读题后并没有让学生动手解答,而是提出新的要求:如果画图来表示两个小朋友走的格数,你想怎样画呢?引导学生逐步完成。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直条图的意思,使学生认识到由这个直条图不仅可以清晰地得到信息,而且还可以清晰地看出刘芳走了多少格。
下面的图你能看懂吗?把你理解的题意说给同桌听一听。
本节课仅从知识的角度看,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并不是着眼于知识的教学,而是注重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问题解决中“表征问题”经验的渗透和指导:线段图是数学问题常用的、重要的问题表征形式之一。苏教版教材第一次出现线段图是在三年级上册。这节课出现直条图(线段图的直观形式)就是在简单知识中进行自然渗透,显然,这样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和深刻。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