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8 09:4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朱芳 点击次数:
音乐听觉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元素,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也是音乐学科里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音乐听觉能力的方式很多,而合唱凭借其协调、统一等特点在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听觉方面独具优势。本文试着从外在音乐听觉和内在音乐听觉两方面入手,对如何通过合唱教学提高小学生音乐听觉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
音乐听觉指领会、想象、思考音乐印象的能力。我们也可将音乐听觉理解为“音乐感受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在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才能提高的,并且它会让欣赏者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评判态度。音乐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听力,就是听到且分辨演唱或演奏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该拥有的样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心听觉。
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子课程”。它和歌唱、演奏、舞蹈等课程一样,通过系统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谱、视听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在节奏、旋律、音乐风格等多方面的欣赏技巧与能力。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就能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音乐,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就能逐步内化。同时,伴随音响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再创造性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恰当、理性的思考。
音乐听觉是一种复杂的能力,音乐听觉的形成需要经历感知、记忆、思维三个认识过程。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音乐听觉,可以让学生具备完整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普通心理学概括的认知过程中并没有提到人对音乐的认知,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听觉是五种感觉之一,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而感觉是在刺激场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如果没有客观事物作为直接原因就不能产生感觉。具备了产生听觉的条件,不同的人对载有不同信息和意义的声音的理解和反应能力依然具有很大的差异。
二、先听后唱、边听边唱的教学模式决定了音乐听觉在合唱中的重要地位
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声音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合唱教学实践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音色、共鸣位置、音准、节奏、咬吐字、气息、力度、情绪等,每个实践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合唱这一音乐学习方式为有效提高小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提供了资源上的便利。合唱教学在策略上应努力做到系统、细致、专业,步骤上应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外到内。注意在教学中既有“量”的呈现又有“质”的描述。
1.音准,音乐听觉和合唱的初级交叉点
在合唱的坐标中,横轴是一个声部的单旋律,竖轴是多声部的音程或和弦。在歌曲的流动之中,正确地听辨音的高低至关重要。音准的训练具体包括单音、音程、旋律。单音的听辨在音乐听觉训练中可以说是根基和源头。它是指被给定国际标准音后唱出或记录下所发声的音的高低。紧接着进行扩大听辨音域和半音阶的听力记谱训练。听出来、记下来相对较容易,将听出来的音再准确地唱出来就有了难度。外在的听觉要通过思维的转换和内心的强化后再现。倾听、接受、演唱三个过程都需要音乐听觉能力的参与。
2.节奏,音乐听觉为合唱搭起的支架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