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8 09:4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鹏举 点击次数:
【摘要】近年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口号,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这样的口号“怂恿”下愿意为各种学前教育产品埋单,但是他们却甚少理性而审慎地思考过这一口号所包含的教育意蕴。笔者通过分析其中的价值观及儿童观,为家长们揭示其荒谬性和欺骗性,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遵从儿童自身的节奏,耐心地等待儿童的成长,让儿童拥有一个自由自在、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功利主义儿童观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俨然已成为时下学前教育领域中最为鼓动人心的口号,许多匪夷所思的教育产品以及价值观念,都能在这句口号之下寻求到庇荫。天价幼儿园、名目繁多的早教机构、各种类型的特长班以及琳琅满目的儿童用品都在这句口号的庇护下蓬勃发展,整个早期教育市场也显得“生机勃勃”。家长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的忠实信徒,他们心安理得地为所有的教育产品埋单,一如他们为孩子的梦想埋单。但遗憾的是,家长们仅凭着盲目的直觉和浅显的从众心理行事,却从不曾审慎而理性地思考过这一口号的合理性。笔者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所蕴含的价值观和儿童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其荒谬性和欺骗性,希望家长们理性选择学前教育产品。
一、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滥觞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倡导的是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这一命题的前提是设定了人生是一场赛跑,姑且不论这场赛跑是否真的存在,也不论这是一场短速赛跑还是马拉松式的长跑,单就这场赛跑本身的目的而言,就是要赢得这场比赛,而且要赢在起点上,这显然充满了功利主义的意味。
这种观念是由整个时代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因为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这种伪合理性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进行统治。它自称是唯一的合理性,但是却使理解、反思和长远的目光萎缩。也就是说,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一种事物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完全取决于它是否能给人们带来短期可以预见的成效,成效越明显,人们就越乐于去接受它。这样就使得“人们只关注部分,而不能理解整体;只满足于短期的利益,而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只顾眼前的得失,而不能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未来”。[1]有益的企图如果遵循了虚假的合理化行事,最后产生的有害效果会抵消甚至超过它产生的有益的效果。举例来说,20世纪初,为了解决第三世界的吃饭问题而发动了一场“绿色革命”,该想法选择在面积广大的地区大规模种植唯一的植物基因组,即在数量上最高产的那一种。前期的结果是这一做法极大地增加了粮食资源,显著地避免了缺粮问题。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缺乏遗传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基因组不能抵抗病原菌,以至于在一个季度里损失了所有的收成。此外,大量施用肥料导致了土壤恶化,不考虑土质的灌溉导致了土质被侵蚀,农药的积累摧毁了物种之间的调节机制,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甚至引起了某些对农药免疫的害虫无节制地繁殖,最后农药中的有毒物质进入食物中,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正如上述例子一样,砍伐森林、兴建工厂、开采石油等饮鸩止渴的做法都带来了短期巨大的利益,但随之而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则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充满着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追逐短期而可见的教育成效,但这是与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违背的。《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学前阶段的目标旨在“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2],可见,学前教育是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教育成效具有延迟性,所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是与学前教育的总体目标背道而驰的。
二、工具主义语境系统下的儿童观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蕴含的儿童观是:儿童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者,儿童现实的生活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儿童的头脑是一张白纸,教育的目的是要向儿童头脑中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
“生活准备说”来源于斯宾塞的博雅教育体系,投射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念,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将来“完满”的生活打下基础。所以,牙牙学语的孩子拿起“经典”,抱上了吉他,坐在钢琴旁,捧起了画笔,练上了跆拳道,学起了英语、数学、汉字……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东西是孩子不能或不应掌握的吗?这无疑是在创造教育万能的神话。站在父母的角度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最质朴的愿望,但是孩子的成长有其自然的规律,就像卢梭指出的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3]如果我们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只是一味地向儿童灌输各种知识和技能,这样拔苗助长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从对幼儿园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看到,教育之所以有效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的带领下,家长们已无暇顾及这一基本规律,所带的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这句口号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问题:赢在起点就能保证一定赢得了终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未来充满了大量的不可预知性,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家长的这种做法至少犯了两重错误:一是为孩子设定一个子虚乌有的未来,并划定了孩子走向未来的轨迹,但实际上并不能使孩子的人生沿着自己所划定的轨迹运行;二是在现实中扼杀孩子的自由与尊严,破坏了孩子现有的快乐的生活。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