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6 10:1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蒋敏杰 点击次数: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梅克(J.Maker)、斯克维(Schiever)在剖析问题的分类中,提出“问题连续体”的概念,即一种开放性的、连续的、序列的问题体系。[6]有效借助问题链的意义联系及层次推进,丰富过程、体验生成,进而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例如苏教版第五册的实践活动《图形的分割》,教师就是通过4组连续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方法,应用规律。
①操作感知——设置冲突。“你能将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学生基于原有经验,通过对称轴很快找到了相应的直线。教师追问:“除了这4条直线,还有其他直线也能将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问题打破了学生固有思维,有效激起了认知冲突。
②特征分析——探究原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找到了一些符合条件的直线,而且这些直线都经过了正方形的中心点。教师提问:“刚才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找到了这些直线,那如果不剪,你也能试着分析证明‘经过中心点的直线将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问题聚焦于图形的特征分析,即对两部分图形各对应边的观察理解,帮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证明的过程。
③变化情境——规律迁移。“如果将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如果是平行四边形呢?”教师变化图形,学生进行规律迁移,并进行操作验证,发现规律的普遍意义。
④特例分析——反思质疑。学生基于操作与论证,找到了规律并能主动应用于其他正多边形。教师提问:“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适用,能不能找到反例?”学生发现正五边形只有5条直线,问题再一次打破固有思维,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形成新思考。
正是在这4组问题链的引导中,教师不断引领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逐步由对称轴走向过中心点的任意直线,层次推进,不断打开思维,丰富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
3.放缓节奏、丰富过程、体验生成的关键是借助学习过程实现学生心智的同步发展
放缓节奏,丰富过程,在意义联结中能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新,促进心智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动力。过程的丰富性、体验的实践性、应用的创造性,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形成心理和智能的提升。
①经历探究过程——让“知”与“思”同步。放缓节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经历“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探究内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表征,并在抽象中实现数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进而实现在数学知识理解基础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突显;“思”与“知”的同步有助于学生在“做”与“思”中形成并积累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提供智能支撑。
②经历推理过程——让“思”与“能”同步。丰富过程意味着学生有更为多样的情境选择,并能进行思维的聚散,思维品质提升的背后是数学能力素养的发展。教师开放性的问题、有效的互动交流、针对性的资源分析、及时的反馈指导等都能有效引领学生在经历数学推理中实现知、行、意、行的统一,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③经历体验过程——让“能”与“情”同步。体验生成让学生随着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心随意动。数学的探究、体验过程,必将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断促进学生个体展开活动。可以说情感与意志只有在丰富的、安全的情境下才有可能被激发,只有在挑战中才得以维持,并进一步作用于学习本身。经历体验并不断生成的过程,能使得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变幻,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奇特,“能”与“情”的同步,将进一步提升学生应对各项研究的良好情绪。
美国学者、教师心灵导师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说道:“教学需要从心灵出发去分析,不要过分关注教学技术,不要过分关注学生智力……而要关注主观、内在的情感及心灵的力量。”[7]放缓节奏、丰富过程、体验生成是一种慢的教育,是在由慢而快的道路上的探索,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鲜活起来,放缓节奏或许能为您解开诸多难题。
参考文献:
[1][3][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45.8.
[2][5]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1.285.
[6]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5.
[7][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22.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