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区域推进:精品课题建设的站位与行动(2)

时间:2014-02-26 10:1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许建国 点击次数:

  “学校做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课题的源泉究竟是什么?课题研究究竟是个别人的事还是学校大多数人的事?个别人的教科研水平决定一个学校教科研水平的现象究竟是幸事还是不幸?”一线学校教科研参与主体诸如此类的困惑,体现了现实中教育科研在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上的纠结:方法的不确定或者不娴熟,带来实践运行的不畅,进而反过来怀疑取向的是否正确。其实,面临的这些问题,本质上都不是生存性、病理性的,而是发展性、建设性的问题。所以,破解这些问题,少一些在“要不要”上的纠缠,更多些在“怎么做”上的探索,用行动来确认行动,用成效来印证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基本原则和用进攻来巩固防守的战术思想可以一用。

  (三)功利动机与优势需求:一个回到原点的问题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人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需求,但他不可能为满足每种需求都付诸行动。在众多需求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称为“优势需求”。只有“优势需求”才会引起心理紧张,从而产生动机,动机指向特定目标,行为产生,需求得到满足,心理紧张消除。从现实来看,教师需求的多样性、阶段性与科研本身的基础性、条件性很多时候并不一致,尽管理论上教师人人可以进行教育科研(因为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非常丰富的研究资源),但事实很多人却是处于“被科研”的状态,教育科研尚未进入他的“优势需求”范围。因此,关注教师教育科研的动机,有必要从激发需求出发,努力引导其实现功利之上的超越。

  (四)草根研究与理性表达:一个话语体系的问题

  站在一线教育科研的现实看,一线的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实践操作,关注的是“怎么做”,至于“是什么”、“为什么”、课题本身的“研究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学理分析”,往往被无可奈何地回避掉了,美其名曰:草根研究或行动研究。当兴高采烈、乐在其中的一线研究者遭遇到规整、严肃、关注所谓理性表达的专家质疑时,顿时失去了研究的快乐和成果分享的底气。

  几年前,有人撰文直指“教师没有论文”代表着“智慧贫乏和内涵萎缩,而这对于教育是个具有深重灾难的问题”,并大胆畅想:“如果一所学校每位教师每年在国家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这所学校立刻就会红遍全国!”借鉴于课题研究中,当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和理性的表达,是否也会有以工作“术”的更新替代了科研“道”的顿悟的嫌疑呢?其实,我们的一线研究者也明白,课题研究有其一定的话语体系,如何将课题的支撑性理论更白话、更通俗易懂地转化为一种教师所熟悉、能领悟、可操作的实践性理论,如何将自己研究的东西及时物化成能“自圆其说”而又不仅仅是止于“自得其乐”的“成果”,这是提升一线教育科研的品位、思维层次和实践水平的不二选择。

  三、行动:江阴区域推进精品课题建设的基本路径

  李海林曾撰文谈到教师的“二次成长”[2],指出: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构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成长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的重大变化。也就是说,帮助教师实现二次成长必须要从改变其思维路径着手。在推进精品课题建设中,对照精品课题“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和“精致管理”[3]五项要求,我们倡导行动研究,倡导“改变教师职业生活、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科研,切实推进区域性的精品课题建设。

  (一)实践导向:区域推进的“精心选题”

  关注实践,推动教改,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区域推进精品课题建设,需要将教育科研的实践导向进一步明确,推进课题研究与课改的结合,科研与教研的结合。仔细考量我市100多项各级规划课题,大部分集中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十二五”选题申报过程中,更有大部分课题研究直接指向了课堂教学中目标导向、设计体系、结构模块、组织形态、学习方式改革、质量管理等要素的研究。如“幼儿园母语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研究”“构建中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高中科技教育中项目学习课程开发研究”“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规范重建的研究”等等,这种努力寻找课题与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实践的结合点,努力在课堂教学操作实践层面上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导向,很好地顺应了“精心选题”的标准,有效地提高了我市课改实施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二)方式转换:区域推进的“精细设计”

  参与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本身也需要主体的深度参与。因此,在区域推进精品课题建设之初,我们更多坚持了群众性科研基调,大力推进走向大众的校本化、草根化研究。全市创生了大量具有校本化、个性化的组织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大力采用行动式实践性研究,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灵活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活动。学校教育科研是以课题研究为基本特征的,这种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研究的过程就是对这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种研究范式有别于理论演绎式的研究,它不仅关注从课题目标、内涵本身出发建构研究内容框架,而且更加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过程中积累经验、概括理念。课题研究不是一项游离于学校其它工作之外的工作。我们要求学校课题研究中,突出“整合”的思想。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将课题研究与新课程的实施整合,与教师的专业培训整合,与特色学校的建设整合,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整合,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整合。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教师发展,关注学校发展。在日常的工作中做课题,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改善工作,体现出研究成为学校、教师的一种日常的工作方式。这种“校本研究”的策略,让校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功能和作用有了真切的体验。教育科研在坚持群众性基调的过程中快速走到教师身边,成为他们个人的事、日常的事、重要的事。

  (三)重心下移:区域推进的“精当操作”

  精品课题建设,首先要“去神秘化”。基于此,江阴市在2006年开始推出教师专项课题研究项目,进一步将重心下移,将“规划课题—子课题—教师专项课题”构成课题群,使得教科研稳步推进,多元发展,呈现了多种发展轨迹,有骨干教师、中层行政示范带头,“让一部分教师先做起来”的精英思路;有以青年教师为发展重点对象,“让最需要、最有热情的教师先做起来”的助跑思路;有采用全民参与、优者凸显的思路,实现了集体共赢、个人凸现的良好效果。青阳片小学、幼儿园将教师专项课题进课堂程序化操作的方式,以及2011年4月25日江阴市城区幼儿园在西郊幼儿园进行的“做一名研究的主动设计者”的教师专项课题研讨活动,均可以作为较好的个案推广。2011年12月在徐州召开的“全国教师个人课题研讨会”上,我市部分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交流,而全面反映我市教师专项课题五年成果的专著《基于教育现场的教师研究笔记》也于2011年12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纵观近年来的探索,教师个人课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专题研讨形式,已成为江阴教科研重心下移的一个缩影,使教育科研真正具有了教育教学实践的亲和力。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