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27 13:5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雷华等 点击次数:
“CTQ”的最终目标是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是通过贫困认定这一过程,让学生意识到诚信是社会上每一个人的档案,是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诚信教育使学生将诚信意识内化为诚信信念,进而外化为一生的诚信行为。诚信行为包括守信守约,待人真诚,不开具虚假贫困证明,不谎报家庭收入,杜绝不当使用资助,坚决抵制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对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因子包括:感恩父母朋友、感恩学校老师、感恩国家社会,帮助他人,志愿服务,等等。通过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教育,让受资助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于他们的关爱,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通过完善自己,努力学习,将来回报国家和社会,好好对待关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三.“CTQ”模式具体实施办法
1.建立量化指标的贫困认定机制,建立贫困生数据库。
通过对申请学生家庭的自然资源指标、经济指标、家庭综合指标、特殊情况指标和个人综合指标五个维度的评定共同建立该生的数据。调查方式包括,评议小组对班级同学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对申请人平时生活穿戴进行评议,电话回访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居委会以核实家庭贫困状况,后续以暑期调研的方式抽取一部分获得资助的学生对他们的家庭进行实地考察,等等。同时进行一些院级或者是更大范围的民主测评,如果其中存在较大的偏差,就要反复核实考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用全面完善的数据杜绝“伪贫困生”。
建立贫苦生数据库,保障评议并不仅限于一时,而是长期考察。在学期结束后对获得资助的学生进行回访调查,了解其资金的使用途径,如果发现有铺张浪费就取消下一学期的参评资格,且一并取消其他奖励的评比资格。这样避免了一些学生伪造贫困证明,在得到资助后随意花费的现象。另外,数据库的建立仅对评议小组开放,其他人无权限访问,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隐私不受侵犯。
2.开展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评议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只有从思想上认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大学生要以诚信为荣,虚假为耻,通过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贫困生补助不是一项竞争的奖金,而是国家对于真正有困难大学生的关爱。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贫困同学一根救命的稻草。
进行感恩教育,高校贫困补助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让受助学生感到贫困不可怕,还有国家和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和照顾,让未受助学生感恩自身已有的生活条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将贫困资助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在学校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前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认真努力的态度。变单纯的“直接资助”为综合的“能力培养”,增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防止对资助产生依赖感。这就要求扩大高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范围,加大力度,积极鼓励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并将岗位名额与评定结果相结合,保障贫困生优先申请到勤工助学的机会。
目前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仍较少,校外的实习岗位存在招聘信息缺乏、影响学习、不利于统一管理等诸多弊病。在今后的改革中,学校应该将校园中学生能胜任的岗位多开放到勤工助学中,并通过学校联系校园周边一些企业提供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由学校统一发布安排,这样既可增加勤工助学的机会,又可避免学生自行联系校外岗位的不利因素。
4.建立多元化资助模式。
尽管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额度都在逐年增加,但是只有拓宽资助渠道才能长久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和个人在各个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例如“西门子奖助学金”、“邵逸夫奖学金”等,要鼓励和发展更多企业和私人基金会参与到贫困学生资助的工作中。
大力发展企学合作,由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让一些贫困生在该企业中进行有偿或无偿劳动,由企业每年挑选一部分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作为今后的储备人才,与这些学生签订合同并发放资助金,在学生完成学业后即到该企业就职,这种企学合作的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当前的经济问题,而且解决了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为企业日后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双赢办法。
经济助人要与德育育人相结合,以量化指标为基础,以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为目标,争取实现公平教育。对贫困学生不仅要解决他们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要注重疏导他们的心理,给予他们真心的关怀。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要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培养新时代的兼具能力、责任感的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强,高玉玲,冯圣兵.贫困意识的选择性与非闭合性[J].当代青年研究,2011.02.
[2]傅维利,王丹,刘磊,李显德.诚信观的构成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01.
[3]高博,郭轶.高校贫困生认定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科技信息,2011.11.
[4]张青林.大学生贫困认定中的困惑及其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1.08下旬刊.
[5]李琳,卢中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认定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学报,2011.03.
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资助,课题号:SZJ13211。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