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3 09:1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兆先 点击次数:
3.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寻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设计
(1)教学设计及过程实录
课题: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略)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本课题教学对引导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教学难点:原子与元素等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习过原子的内部结构,对“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宏观物质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构成时要用“原子”;另外,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和设计思路
针对教材分析中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学情分析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拟采取如下策略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中“补钙—喝硬水行不行?”、“酱油补铁—吃铁粉行不行?”、“食盐加碘—喝碘酒行不行?”等来自生活的问题引起学生们思考。复习已学知识“水的组成”和分析教材“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话外音—以一种碳原子”引入元素概念。
依托导学案中自主学习材料,用“概念最小化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元素概念。通过提供比较项目的图表组织学生讨论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和联系,借助形象的比喻,师生一起对比、分析、归纳来突出重点。
通过绘制分子、原子模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73页问题,培养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来突破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74页的活动探究,从自带的食品、饮料中寻找元素身影,让化学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五)教学过程实录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要把所有教育学的原理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从这一点上去强调核内质子数,从而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分子、原子与物质和元素概念的辨析,进而在教学上拓展为对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这样一条思路应该说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顺序,又符合了化学学科的逻辑顺序。
(2)反思与总结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