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重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英文编译质量的调查和思考(2)

时间:2016-02-27 10:3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韩静 点击次数:

  《安徽大学学报》:ThoughKant’stheoryoffreedomconcernswithdifferentsubjectsoffreedom,whathereallycaresforisstillthefreedomofreason.(“concern”是及物动词,如果后面跟介词”

  with”,必须用”concernoneselfwith”形式;”carefor”用在这里也不恰当)

  《内蒙古大学学报》:Climatechangewhichhasbeenbroughtbycarbondioxideemissionshascausedtheworldeconomyhugelosses,sodevelopinglow-carboneconomyisbecominganinternationalconcerningissue.(“brought”应为”broughtabout”;“internationalconcerningissue”应为”internationalconcern”)

  4.关键词

  八所提供了英文摘要的高校学报都在英文摘要后给出了英文关键词,关键词的翻译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摘要中“Orientalism”(东方主义)第一个字母大写(”O”),但在关键词中“东方主义”却被拼成了”orientalism”第一个字母小写(”o”),前后明显不一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在翻译“产业转移”时没有使用定冠词(”industrialtransfer”),但在翻译“产业发展”的时候却使用了定冠词(”theindustrialdevelopment”),完全没有必要;《安徽大学学报》给出的第三个汉语关键词是“主体”,与之对应的英语关键词却是”theSubjectsofFreedom”(“自由主体”),另外该学报在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小写与否上没有保持一致,第二、四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用的是小写,但在”theSubjectsofFreedom”中”S”和”F”都是大写;《新疆大学学报》的第二个关键词”TheChangeofEconomicGrowthMode”中定冠词”The”完全可以省略。

  5.文内注释

  九所高校学报中,《浙江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在文中提到的外国人名后用括号附上了相应的英文名,部分术语分别给出了英文和德文表达方式,均无任何错误。《华南师范大第1期韩静:重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英文编译质量的调查和思考135学学报》和《内蒙古大学学报》给极少部分术语提供了英文表达方式。其他学报文章中均没有任何英文。需要指出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出现了很多外国人名,但均没有附上这些人名的英文名;《安徽大学学报》用脚注代替了文章后的参考文献,其中有一条是英文,没有任何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有一条尾注是英文,倒没什么错误,但实义词首字母大小写不统一。

  6.参考文献

  九所高校学报中,《中国海洋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和《新疆大学学报》被随机挑选出来的文章碰巧都没有任何英文参考文献,所以无从判断这些学报在“参考文献”部分的英文编译质量。

  《浙江大学学报》文章后列了九条英文参考文献,都没有任何问题。英文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采用了先名后姓的著录形式。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浙江大学学报》将每条中文参考文献都翻译成了英文,且翻译得很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文章后列了六条英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全部用了大写,采用了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由于姓和名之间没有使用逗号,不熟悉这些作者的人可能会误将姓当作名而将名当作姓。此外,参考文献没有在字体上将文章和著作区分开来。

  二、分析和思考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种,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在传播先进思想,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知识流动也正在加快,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并正在对全人类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时代里,学术研究已不再是一个人甚至一群人“闭关自守”的事,学术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对于学者个人的成长和学术的繁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势,国内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要想继续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坚决地走出去,以英语这个事实上的世界语发出自己的声音。鉴于出版纯英文版的学报需要资源太多,在中文学报内加上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和作者信息等内容,以方便不懂中文的国外学者检索,不失为一条简便的路。从本次调查来看,九所高校学报中有八所都选择了这种做法,客观上印证了这种做法的深入人心。但遗憾的是,这些学报中的大部分英文编译质量都不是很高(相对而言,《浙江大学学报》的英文编译质量最高,但也存在个别问题),不仅影响了国外学者的检索,也影响了这些学报的国际形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当然有文章作者自身英文水平的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文章的作者出身于英语专业,所以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的翻译没有任何问题,但可能不熟悉英文编辑体例,所以在英文参考文献部分出现了一点问题),更与学报编辑把关不严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能力把关有关,毕竟学报编辑是学报英文编译质量的最后负责人。从本次调查来看,英文编辑体例上的问题相对较少,英文表达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些学报的编辑还是比较负责任的,但他们的英文能力可能难以胜任这些英文内容的编辑工作。

  事实上,由于绝大多数高校人文社科学报都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涉及学科众多,做好这些学报的英文编译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和熟悉英文编辑体例外,还必须对一干众多的学科有至少是简单的了解,毕竟,英文编译不仅需要英语语言能力,还需要相应学科的知识。当前有一些高校学报认识到了英文编译工作的重要性,聘请了英语专业的老师对学报的英文内容在语言上进行把关,但这些老师或者不熟悉英文编辑体例,或者更其可能的是,不了解学报文章所涉及到的学科,不知道特定学科术语的英文表达,因而也常常犯错。在笔者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途径可能有二:一是熟悉编辑体例的编辑和英语水平较高的语言专家同深入了解学科的文章作者紧密合作,共同探讨;二是在有条件的高校专门设立“英文编辑”本科或硕士甚至博士专业,招收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为包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在内的众多学术期刊培养专门的英文编辑人才。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了几个技术性的问题,值得讨论:

  (1)人名的拼写:学术期刊中中文人名的英文拼写一直是一个问题。如调查所示,除《浙江大学学报》外(该学报文章的作者来自香港,因此选择按照粤语的发音拼写自己的姓名),上述学报都能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文章作者的姓名,但在姓名字母的大小写上存在不统一现象:《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只将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而其他学报则将姓的全部字母和名的首字母大写,《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还在拼写三个字人名时在名的两个字拼音之间加了一连字符。字母的大小写虽然不是大事,但却反映了国内学术期刊在姓名拼写上的混乱。

  其实,中文人名的拼写是有规矩可循的,官方的“新华社”和ChinaDaily采用的做法可资借鉴,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之间空一格,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字母一律小写,名如有两个字,连写即可,不用连字符”,如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写作“HuJintao”,而不写作“HUJintao”或“HuJin-tao”。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也表示将在近期出台相关规定,规范中文人名的拼写,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学术期刊上中文人名的拼写将不再混乱。

  (2)文内注释:如前所述,九所高校学报中,《浙江大学学报》和《安徽大学学报》能在文中提到的外国人名后用括号附上相应的英文名,这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原因在于,相对于中国人名的英译,外国人名的汉译(知名的外国人名除外,如“亚里士多德”、“康德”等)更显混乱,如“2002年10月,匈牙利一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我国媒体中,他的译名有‘伊姆雷·凯尔泰斯’(《中国文化报》、《南方都市报》等)、‘伊米鲁·凯尔蒂斯’(《中华读书报》)、‘凯尔泰斯·伊姆雷’(新华社)等译法”,在提到的外国人名后附上相应的英文人名,不致引起读者的混淆。

  至于学术期刊中提到的术语,是否都应附上相应的英文表达,则应视情况而定。考虑到中文学术期刊所载文章的读者都懂汉语且都了解文章涉及到的学科,除非某一术语来自英文且在中文中有不同的译法,否则似乎没有必要附上相应的英文表达。况且,一篇文章可能包含很多术语,如果都附上英文表达,势必占用版面,如果只给部分术语附上英文表达,则哪些该附哪些可以不附,则难以取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的“汉语中‘惯用色名类’指色词的认知语义研究”一文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商榷,文章给一些不很重要的术语如“基体(base)”、“背景(ground/background)”附上了相应的英文表达,但一些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术语如“语素”、“意象”后却没有附上相应的英文表达。

  (3)英文参考文献:由于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加深,中文学术文章后面附带有英文参考文献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见了。按照惯例,英文参考文献应以作者或编者姓名开始,这倒都能够得到遵守,但在英文姓名的著录方面却存在问题。《浙江大学学报》

  对英文姓名采用了先名后姓的著录形式(也就是英美人惯常使用的拼法),且名使用了首字母加点号的缩写方式,如“T.Richard,AnEpistletoAllBuddhists,Shanghai:ChristianLiteratureSociety,1916.”(这里的T.Richard就是TimothyRichard,“Timothy”是名,“Richard”是姓。著作名用斜体系原文如此),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则采用了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姓名全部用大写字母,名也同样使用了首字母缩写的方式,如“WIERZBICKAA.TheMeaningofColorTerms:Semantics,CultureandCognition.CognitiveLinguistics,1990,1(1):99—150.”(这里的WIERZBICKAA.原名叫AnnaWierzbicka,即A.是名,Wierzbicka是姓)。姓名是否应采用大写字母也许可以不论,但到底应该是名在前还是姓在前却值得探讨。众所周知,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便于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检索、查找相关文献,而在各种数据库上检索、查找相关文献主要依靠姓,因此姓在名前更方便读者。

  200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欧美著者的名可以用缩写字母,缩写名后省略缩写点”并给了示例“EINSTEINA(原题AlbertEinstein)”,但这种著录形式却容易引起误解,由于姓名之间没有任何标点,看起来就像普通的英美人名,不了解情况的读者很可能会误将姓当作名而将名误作姓。在这方面,MLA制订的著录格式规则值得借鉴。MLA规定,著录参考文献时,如果只有一个作者,采用先姓后名的方式,在姓和名之间加一逗号,以示区别,如“Cressy,David.Birth,Marriage,andDeath:Ritual,Religion,andtheLifeCycleinTudorandStuartEngland.NewYork:OxfordUP,1997.”;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第一个作者的名字采用先姓后名的形式,姓和名之间加一逗号,其余作者的姓名采用正常拼法,如:“Gilman,Sander,HelenKing,RoyPorter,GeorgeRousseau,andElaineShowalter.HysteriabeyondFreud.Berkeley:UofCaliforniaP,1993.”(这里的第一作者是SanderGilman,第二作者是HelenKing,后面分别是第三、四、五作者)。如此处理,不仅便于读者检索、查找文献,也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