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 (5)
时间:2016-01-13 13:3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陶东风 点击次数:
当然,我说这种行为的动因是个人的,并不是说它不具备社会公共意义。这种公共意义是一种阿伦特说的榜样意义。通过暴露那个曾经不光彩的“我”进而彻底告别这个“我”郭小川、徐干生等人的见证行为让我们意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参考文献:
1.言说行动理论的基础,见J.L.Austin的HowtoDoThingswithWords(Oxford:Clarendonpress,1962)。在这本经典著作里,Austin发展了一个观念,即言说并非只是指向象征性的理解,还达成了他所谓的“以言行事的力量”(illocutionaryforce),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互动发挥了实用的效果。这个模型最精致说明,参见JohnSearle,SpeechAct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9)。
2.在当代哲学里,哈伯玛斯(JurgenHabermas)说明了言说行动理论如何和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有所关联,参见他的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Boston:Beac,l984)。
3.参见KennethThompson,MoralPanics(London:Routledge,l998.
4..参见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参见阿斯曼(JanAssmarn)《文化记忆与集体认同》(CollectiveMemoryandCulturalIdentity),NewGermanCritique,No.65,CulturalHistory/CulturalStudies.(Spring-Summer,1995),pp.125-133.
6.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吉林出版集团招人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39页,第224页,第224页。
7.参见Frunza,Sandu.“ThememoryoftheHolocaustinPrimoLe?vi7sifthisisaman.”,Shofar.27.1(Fall2008):36(22).AcademicOneFile.Gale.StMarysCollege-SCELC.28Oct.2010.
8.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吉林出版集团招人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33页。
9.“思痛”一词是老作家韦君宜首先提出的,参见韦君宜《思痛录》,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0.巴金:《随想录》(三十周年纪念版),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第2页,第3页,第4页。
11.马波:《我告发了同学宋尔仁》,载《炎黄春秋》2009年第9期。
12.王冀豫:《背负杀人的罪责》,载《炎黄春秋》2010年第5期。
13.郭小川著,郭晓惠编:《检讨书一诗人郭小川在政治运动中的另类文字》,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4.徐干生著,徐贲编:《复归的素人一文字中的人生》,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第204-205页,第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