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枝》中平民意识的解读(2)
时间:2013-09-26 14:1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白锦霞 点击次数:
在“打金枝”的矛盾冲突中,唐代宗可谓公主和驸马矛盾最主要的解决者和操控者。当公主哭哭啼啼回家告状,郭子仪绑子上殿认错,郭嗳拒不承认的时候,代宗的境遇是非常艰难的,然而却并没有处于一个僵化的状态。对于公主的“告状”,按理说,堂堂万人之上的天子,应该是一言九鼎,只需一句话便能了断。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剧情如此的发展,却看到了另一面,对于公主颇带赖皮的死搅蛮缠,代宗的态度显得有点将就甚至骄纵。但我们不能说他昏庸,这里所采取的恰恰是另外一种逻辑走向,即寻常百姓家父母对子女的怜爱与娇惯。女儿受了委屈,回来“告状”,在没有对事情了解清楚的情况下,暂且照顾女儿情绪,对女儿的哭泣进行合情的附和,这可以说是民间的逻辑体系,贴近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而对于驸马来讲,代宗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而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丈人,他首先仔细询问矛盾产生的根源,“驸马在宫与皇儿吵闹,为了何事”。然后在没有公主在场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批评“公主年幼说话狂”,顾全了女儿的面子。同时,代宗并没有完全肯定驸马,一方面给驸马的欺君行为寻找了一个台阶“一来是驸马带酒回宫往”,另一方面也对他提出了警戒“虽然你父功劳广,星驰汗马受过风霜。臣有功,孤有赏。因此上,将儿配与东床”。这两句话含有深意:肯定了欺君行为的不正确,这次是因为喝酒而饶恕;同时,也应该记得把公主下嫁与你是因为你父亲的功劳,应该感恩戴德。这里,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一个普通父亲对女儿不张扬的爱:不想骄纵女儿,但又害怕她受到委屈的一种矛盾心理,脱去了皇帝的面容,完全成为普通大众眼中把儿女之事“时时刻刻,刻刻时时挂在心傍”的父亲和老丈人形象。在代宗的调停和劝解下,小夫妻最终重归于好。
二、“打金枝”的解决结果体现了民间的道德评价标准。
文本中,唐王面临的问题进退维艰,一面是自己的娇生女升平公主,一面是忠臣良将兼女婿郭嗳。经过权衡,最终的结果是公主“少刻赔罪到汾阳”,驸马“孤王赐你大红蟒,忠孝牌匾挂高堂。再赐一口上方剑,巡查内外与宫墙。倘若公主情性狂,进宫来一本一本,本本奏孤王”。这个结局中,驸马占了明显的优势的结局体现了普通百姓的道德评价标准。
普通百姓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审美标准、道德评价等。他们长期处理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孝”也成为了普通百姓长久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宫廷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礼”(特指具体的琐碎的各种礼节)。但是,正如同高明在《琵琶记》中所反映的情况一样,宫廷生活中“孝”往往被“礼”所约束,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居高位者往往不得不选择“礼”,而普通大众出于自身地位的局限性选择“孝”。剧本结尾中,驸马胜、公主败,驸马用对公主的无“礼”成全了对父母的“孝”。这种结果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是以普通百姓的道德体系作为衡量标准的。
三、“打金枝”的结局体现了民间大团圆的美好理想。
驸马和公主矛盾的解决中,不管唐王对两个人各自有什么样的惩罚和奖励,最后的结局是,二人重归于好并共同给郭子仪拜寿。这个结局并没有给读者出乎意料之喜,相反却套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普遍模式:大团圆结局。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曾说:中国戏曲“有团圆之趣”。纵观中国古代戏曲,喜剧暂且不提,单看悲剧:《赵氏孤儿》孤儿得以报仇、《精忠谱》最终锄奸慰灵、《祝英台》中的双蝶齐飞等无不是以喜转悲。这种大团圆的模式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如琼瑶小说《婉君》完全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在搬上荧屏时编剧对其结局进行了圆满化的改编。这说明,大团圆的结局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任何违背这种模式的作品都会被排斥。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