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0 13:1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崔敏 点击次数:
五、结语
本课题是基于小型语料库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的研究。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语码转换存在的必要性。除了上文的语料举例外,在我们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些大学生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的其他特征,如语言文学、英语、日语专业的学生使用语码转换的频率最高,说明这部分学生对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的敏感和对各种语言的使用更加娴熟。而女大学生较之男大学生而言,语码转换的频率也更高,从心理动机来看,说明女性对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加渴望,她们对语言的借用能力高于男生,所以更加享受语码转换过程中的语言优越感。此外,语言情结和角色关系的改变也会导致语码转换发生。例如,学生中的老乡见面使用家乡话的占80%,而仍然用普通话的只占20%。同学之间的交际语言比较随意、生活化,而跟老师的交流就比较严肃庄重,甚至有专业性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变迁,语码转换作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交际策略,定会被越来越多的语言使用者喜闻乐见,顺应着他们不同的交际目的,从而充分体现语言的时代性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Collins.CollinsCOBUILDEnglishLanguageDictionary(CCELD)[M].LondonandGlasgow:Collins,1987.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NewYork,Sydney,andAuckland:Arnold,1999.
[3]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9-135.
[4]李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科技信息,2010(14).
[5]李冬艳.大学英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动因[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陆颖.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码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王晓燕,王俊菊.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的课堂口语语料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8]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
[9]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王瑾,黄国文,吕黛蓉.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2004(4).
[1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3]黄进.网络语言符号说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159-162.
[14]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