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常生活审美化”解读林语堂作品的当代价值(2)
时间:2014-09-13 15:3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东玥 点击次数:
(四)旅行是忘怀一切
林语堂几十年旅居西方,旅行经验丰富,在《生活的艺术》中列《旅行的享受》一章专门谈论对旅行的看法,反对“求心胸改进”、“便事后可以夸说”、“定了游览程序”的虚假旅游,认为旅游应该更注重审美价值,体现独特品性,而不是深受教育价值和认识价值的桎梏。
《论游览》开篇,林语堂就指出了当今旅游发展的弊端:“旅行在从前是行乐之一,但现在已变成一种实业。旅行在现代确已比在一百年前便利了不少。政府和所设的旅行机关,已尽力下了一番工夫以提倡旅行,结果是现代的人大概都比前几代的人多旅行了一些。不过旅行到了现代,似乎已是一种没落的艺术。”文章虽写于上世纪,但却完全与今天的情况相吻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日益发展成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但目前旅游的异化现象极为明显。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许多旅游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过度开发,我们看到,许多旅游景区几乎雷同,没有区分度,游客不再悠闲从容,而是拥挤匆忙地尾随导游的路线,排队观光,集中购物,限时拍照,到头来,除了能留下一叠厚厚的相片集之外,别无所获。林语堂对旅行艺术的诗意表达,能有效地引发当代中国人对此现象的反思,在21世纪的新挑战中,我们更应该平衡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充分发挥旅行的审美功能,以达到愉悦身心、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效果。
三、修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浅表性
从林语堂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日常生活的关心,其中的文化价值在上文已经具体阐述,但是林语堂作品中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与现在社会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却不尽相同。从表面上看,二者有共通之处,都是赋予日常生活以艺术的美感,从性质上说,二者有本质区别,无论是审美目的还是审美主体,都有明显差异。
(一)共通之处
1.对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高度重视,并将其引入审美范畴。
林语堂作品化常态的生活为艺术的生活,而“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同样如此,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美学无处不在,从广告形象到服装设计,从室内装潢到城市规划,也衍生了诸如“环境美学”、“饮食美学”的研究,“美”遍地而生,令人目不暇接。
2.对生活方式的着力塑造。
生活方式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方式,林语堂作品中的文人格调明显,追求和谐、悠闲、高雅的生活氛围,“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格调也是颇加注意,常通过各式宣传、消费手段,有意识地吸引大众关注某一种生活方式,如房地产销售中经常出现“这里是名流的汇聚地,有你想要的诗意生活!”之类的广告语。
(二)本质区别
1.目的上,林语堂作品重在精神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偏向欲望满足。
林语堂主张“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认为日常生活本身就是美的,重点在于人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用浪漫诗人柯勒律治的话来说是:“通过唤起人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翳蔽,我们视若如堵、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⑥林语堂作品中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起到了解放人的日常经验的作用,带领人去体验人生的深度和意义,享受生命的自由状态。
“日常生活审美化”强调视像化,关注欲望的“即时体验”,审美主体往往满足于影像带来的视觉快感,如对身体、形象的美化因此不能使审美深度化。消费时代的影像之所以能够博取大众的眼球,关键是通过美学手段如蒙太奇等,让欲望的象征得以体面地展现,而非其自身的高尚价值。
2.主体上,林语堂作品反映传统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现代中产阶级、“新型文化媒介人”的生活方式。
林语堂作品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表现的审美活动与主体的文化水平关系密切,在传统知识分子中,有一部分文人壮志难酬、穷困潦倒,转而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在生活方式上实现了人生的审美价值。对人文精神、人性问题的关注始终是林语堂作品、乃至林语堂一生的重点,这位深谙中西文化要义的文人,一方面保持传统文人的儒雅温和,一方面积极融入世界的文化大潮,但他心中从未抹去“人“字,如何做人、如何坚持做自己,林语堂一直在探寻、阐发。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却是大众的狂欢盛宴,特别是像陶东风说的“新型文化媒介人”,与传统知识分子比较,他们热爱时尚生活,是打造时尚话语的带路人,在他们的引导下,大众文化愈演愈烈,人们流连于物质享受、浅尝于感官刺激,忽视了情感世界的移情与浸润。“日常生活审美化”满足人的世俗娱乐,常常运用“格调”标榜自己的价值观,以此确立身份的地位,这样的审美方式过肆蔓延,对真正的艺术有一定冲击。
在对比中可得,林语堂作品中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较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更有超越性,他主张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底蕴是审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作品所蕴含的审美艺术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当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浅表性,从而推进人生艺术的深度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正在全方位飞速发展,高压之下,人的精神田园失之又失,正如韦伯所言,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合理化和科层化把日常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铁笼”,规章制度令人的感官日益迟钝机械,情感和灵气受到长期的压抑,久而久之,工具重于情感,科学强于心智。面对现实,“走”并不是上计,要想拯救这一困境,最好的办法应该就是适度调整,用审美的眼光打破现实的界定,用艺术的独特品质去解放像“困兽”一般的人类,毕竟虚无抽象的世界并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中国哲学,“是注重人生的知识而不注重真理的知识”,同样,中国人的精神也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天堂太远,“尘世是唯一的天堂”,要想在这唯一的天堂好好生活,享受快乐,其中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审美的办法。
但在审美泛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怎样的审美方式是最适合的?答案也许没有惟一标准,但通过对林语堂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应该接地气,但也不能因此丧失其本身的深刻和诗意,在遍地“即时美学”、感官体验的21世纪,我们需要走出“审美的圈套”,静心领悟林语堂所倡导的审美追求:关注日常生活,重视精神领地,在美的光环下,让“一地鸡毛”成为“彩凤霓羽”!
注释:
①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1.
②李勇.边缘的文化叙事——林语堂散文的解构性.江淮论坛,1997.12.15.
③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第291页.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第156页.
⑤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第199页.
⑥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第63页.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