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当前我国官本位意识的危害及其治理(2)

时间:2014-03-14 11:4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润凡 点击次数:

  6.官本位意识诱发腐败,导致官民对立,滋生执政风险

  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在官与民的关系上,官本位强调以官为本、以官为尊,凸显官权、压制民权;在利益取向上,官本位把当官、升官作为获取种种隐性或显性利益的主要路径。在此错误取向的影响和支配下,有些官员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民众的利益之上,不择手段,以官牟利,致使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如贪污型腐败、行贿受贿型腐败、买官卖官型腐败、炫耀性腐败等不断产生。其中,炫耀性腐败更为隐蔽但也反映着官本位意识的潜在影响。炫耀性腐败是通过炫耀性行为获取私利。行为主体所获取的私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钱交易式的物质上满足,这种炫耀可能表现为面子上的风光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炫耀性腐败导致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助长官员以及整个社会的奢靡之风。⑨腐败是政治之癌,其最大危害是容易引发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情绪,恶化党群干群关系,并由此增加执政风险。

  二、当前我国官本位意识存在和延续的根源

  官本位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当前实际来看,观念认同的依赖、现实利益的驱动、制度因素的促生和监督软化的助长等是关键因素,四者相互交织,共同促成官本位意识的生存惯性,并顽固地影响着领导干部的思维与行为。

  1.观念认同的依赖

  美国学者拉比得曾说过,“文化”等于地图,“认同”等于指南针,在“文化”和“地图”框架内,人们只有凭借“认同”这个“指南针”才能推断出“自己是谁”“应该怎样行动”“要去什么地方”⑩。中国长达数千年形成的身份取向与身份崇拜的认同惯性,为官本位意识的产生和强化提供了心理基础和思维定式。中国社会历来注重身份取向,注重官阶、权位高低,并把官本位作为基本分层机制,“不管哪个时代,人们如何划分职业,结果有何不同,但有一点,所有划分都是不谋而合,那就是无一例外地把‘官’放在第一位”B11。可见,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当官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权力、身份、地位、声望、荣耀的象征,这一观念已经内化并沉淀为中国的面子文化传统。在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的影响和支配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观念认同被继承下来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过程中的主导取向。在此观念认同的强化下,官本位意识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并成为许多人处世办事的习惯性思维,同化了当下中国社会人的价值选择取向。在一项调查中,72.3%的人认同“有钱的”不如“有权的”,因为当官就是铁饭碗、吃皇粮,无后顾之忧;66.1%的人认为官阶等级是评价人的主要依据;53.8%的人习惯对于做官的亲友同事以职位称呼;40.1%的人羡慕当官者有稳定的收入、呼风唤雨的权力和最好的福利,自己也想当官;33.5%的人将当官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目标,认为“做官才有出息、从政才有本事”。B12可见,官本位意识和思维不仅存在于官员头脑中,也浸染在社会民众头脑中,并因身份崇拜的观念认同依赖的影响具有了强烈的心理诉求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官本位认同感的不断上升,严重污染了社会人文环境。

  2.现实利益的驱动

  一种价值观念能够普遍地影响很多人,甚至长久地影响一个民族多数人的选择,其背后一定有着社会结构和特定的利益在支撑。官本位与各种特权、私利密切相关和直接挂钩,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拥有、控制及使用支配等是官本位意识产生、蔓延的内在驱动力。据调查显示,吸引人们当官的因素依次为:“社会地位高”(占比54.2%)、“待遇福利优”(占比48.6%)、“工作稳定轻松”(占比35.2%)。B13可见,官瘾的大小由其背后的利益大小决定,人们“迷做官”主要还是迷官位带来的种种不正当收益。官位及其等级所带来的有形无形差异化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文化权益,无疑是官本位意识滋长、蔓延的催化剂,并以最现实、最具有诱惑力的方式,引导和支配官本位意识向各个阶层、各个角落渗透,使官职成为世人竞相追逐的对象。

  3.制度因素的促生

  制度因素更具根本性,制度性问题的存在为官本位意识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制度空间和条件。制度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约束、激励人们行为的稳定的规则体系。制度具有约束行为、确定活动边界的功能,使人们明确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制度还具有塑造个人选择偏好、提供行为预期的激励功能,决定着实现个人利益的难易程度和方式。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是保证制度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两个方面。如果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如果好的制度得不到落实或执行异化,如果制度操作性差而难以施行,制度功能就难以有效发挥。官本位意识的存在和蔓延与我国的一些制度缺陷有重要关系。如干部终身制被废除而待遇终身制的滞留、干部选拔的垂直管理和委任制、干部考核实践中的唯上级意志倾向、干部的惩处和退出机制的运作不畅等,都无形地放大了上级官员的权力,构成了官本位思想产生的制度基础,使官本位获得了现实的体制和制度支撑。

  4.监督软化的助长

  监督是关键环节,监督的软化和缺失助长了官本位意识的滋生蔓延。监督能够促进制度落实,为制度的实施提供硬性约束。其中,有效的权力监督能够对偏离轨道的公共权力进行防范和矫正,并对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增强公权力行使者服务公共利益的意识,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当下,我国权力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力度不断加大,舆论监督不断增强,但人大监督的功能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受监督主体的权威性、独立性难以形成以及人情社会的影响,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不够;此外,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规定多,具体操作程序不详,致使具体的监督活动无章可循,流于形式。目前,“下级监督不了,同级不敢监督,上级监督不到”等现象严重存在。监督缺失和软化的环境,强化了权力的诱惑性,助长了官本位意识的滋生蔓延。

  三、规避和消除官本位意识的对策

  1.加强理念教育,转变价值认同,瓦解官本位意识滋生蔓延的心理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官员和社会民众认同理念没有真正改变,就会不断产生普遍性的以官为本的意识和倾向,严重污染社会人文环境。因此,必须加强理念教育,转变价值认同,瓦解官本位意识滋生蔓延的心理基础。具体来说,一要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宣传和阐释官本位现象产生危害的典型案例,使官员和社会民众从思想深处认识官本位对经济社会正常发展产生的困扰和危害,强化正面导向,从而减少和铲除官本位认同感的蔓延。二要加强“民本位”理念的宣传和引导。要打破中国数千年身份崇拜的认同惯性,重新建构民众尤其是官员的心理认同,推动官员的“权力本位”走向公民的“权利本位”,并进一步拓展“民本位”成为当代中国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过程中的主导取向的生成空间。三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和宗旨教育。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才是历史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觉践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端正为官动机。四要广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要使社会大众牢固树立民主法治、平等公正、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

  2.矫正利益分配,调整利益导向,消除官本位意识滋生蔓延的内在动机

  官本位与各种特权、私利密切相关和直接挂钩,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拥有、控制及使用支配等是官本位意识产生、蔓延的内在驱动力,左右着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因此,必须通过矫正利益分配,重塑正确的利益导向,消除官本位意识滋生蔓延的内在动机。要优化权力配置。要科学分权,使政府从具体的经济事务和物质利益中抽身出来。要努力建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限制官员权力和降低官职含金量,斩断官权与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结,降低官位及其等级所带来的有形或无形差异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对官员和社会大众的诱惑力。

  3.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压缩官本位意识滋生蔓延的制度空间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对现行制度进行改进、完善,及时堵塞制度运行中的漏洞,消除官本位意识产生的制度性根源,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官本位意识。一要增强制度设计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压缩权力行使者自由活动和自由裁量权运作的弹性空间。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增强制度内容的科学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消除特权制度、社会等级制度,优化人才选拔制度,使制度不留漏洞;另一方面要增强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的刚性,在民主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和干部问责制等的设计中明确罚则,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此外,消除官本位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还要增强制度架构的系统性,注意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及系统性,加强制度网络体系建设,使规范权力的原则性制度、工作内容制度与操作性制度统一起来,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体系,从而增强制度规避官本位的合力。二要加强运行机制建设。确立制度具体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提高干部选拔制度、干部考核制度运行的质量和实效,有效化解其执行乏力、执行扭曲或难以执行等问题,强化制度对公共权力的刚性约束功能,确保制度运行的公正。三要加强制度价值理念教育。培育人们的制度责任意识,推动制度的影响真正深入到人们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人们理解规范公共权力的相关制度与自身需求的密切关联性,从而从内心深处树立“制度为上”的信仰和意识;要明确制度奖惩的威力,强化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行为模式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执法观念;要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领悟制度反腐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形成人人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提高人们的制度意识。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