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04 17:0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余胜泉 点击次数:
三、“革命性影响”的内涵是融合创新
《纲要》在专门阐述教育信息化的第十九章开宗明义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1]。在本次《规划》中,重申了这一论述,以教育信息化破解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还会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会带来教育创新,这是“革命性影响”核心内涵,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双重内涵,一方面具有提高效率、支撑发展的内涵,另外一方面,更有改变教育生态环境、引领变革的内涵。第一个层面大家已经形成共识,而第二个层面才是本次《规划》努力希望突出的中心。
1.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具有多重观察视角。为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尽量避免重复,本《规划》的“第二部分发展任务”,采用了教育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的双重视角进行描述,第四至八章从教育层次和类别的视角,分别描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管理等各级各类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需求和目标。第九至十一章从信息化构成要素的视角,分别描述了公共支撑环境(网络、云平台、资源共建共享环境、安全保障)、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等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共性度较大的问题。
之所以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向融合。在此次规划文本中,总共15次提融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也是本次规划的核心特征词。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
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本《规划》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师技术一教学整合能力标准[12]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兴起、应用、融合、革新
参照上述阶段划分,参与《规划》起草的祝智庭教授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过去十年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
融合的核心是技术的生态观,随着普适计算技术的实用和发展,计算技术的形态越来越以生活中的物品形态来出现,技术将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空间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将不再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孤立的东西,而是像黑板和粉笔一样融入日常教学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把技术作为媒体或认知工具是针对个体来优化学习的过程,生态观则从技术和人的共生关系来考察。技术(比如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优化了群体关系,提升了群体互动的深度与广度。“教育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的环境构成的一个自组织、自我进化的系统,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资源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以最优化的实现系统价值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处于均衡状态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和最大的系统价值一也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13]。
基于生态观的融合要求教育信息化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愈来愈重视人、信息、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信息环境的相互关系。要以应用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进入教学、管理、学生活等领域内的关键性业务。一方面提高这些业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为这些关键业务提供完全不同的实施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这些业务流程与模式的优化,最终导致管理与服务体制的变革。
在美国,为了借助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奥巴马政府“革新教育”的挑战性目标,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theOfficeofEducationalTechnology,OET)于2010年11月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the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Plan)[14],号召对美国教育实施革命性的转变,呼吁美国民众与机构一起合作来设计有效、高效且灵活的教育结构和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种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生态模型。
在此模型中,技术不再是单独的工具,而是蕴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专业资源、人和工具,它们以互补
的方式共同运作,革新了学生及其学习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立和维护了一种创新性的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学习者在这种生态圈中,他们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以及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形态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显出来了。使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环境。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这种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学习也不仅仅发生在教室和学校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
此模型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是因为该模型强调技术与教育服务的融合、人和技术的融合、实体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融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从技术要素的关注到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关注,强调技术和人相互作用的整体优化变革,强调技术与技术之间、技术与人之间信息的无缝流通、认知的分布均衡。
NETP对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做出预言:21世纪将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展示一系列重组教育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在座时间或其他因素来组织学习,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节奏来组织;网络将融入学习之中,成为常规的办学环境,为广大的学习者拓展了学习的机会与时空,按需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和成长支持M。
2.双向融合促进教育创新
融合是一个互相欣赏、互相靠近的过程;融合是自然的、柔和的,而非生硬的;融合是一种润滑和渗透,更流畅、更高效;融合是弥漫的、无处不在的;融合不再是主体、客体二分,而是二位一体,形成新的创新性体系,创新是融合的结果,也是必然。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