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课程之外无好课(2)

时间:2014-03-21 11:1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开东 点击次数:

 
  这是诗歌的课程,也是人生的课程。我们在诗歌里穿越,也在人生中经历,人就是这样美好地长大,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
 
  当然,这样的课程开发需要灵感,更需要精力。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对单元文本的整合、贯通,开发出微型课程。
 
  比如,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单元,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做成一个微型课程。“谛听天籁”是自然纯美的展示;“感悟自然”是人生感慨的抒发;“湖山沉思”是对生态恶化的忧思。
 
  江南冬景中“散步”的郁达夫;西地平线上“仰视”的高建群。
 
  此两者都是“谛听天籁”,一个通过散步,谛听自己的内心,有一种生的“情趣”、美的“姿态”、活的“神气”,正好烛照出诗人在“江南的冬景”下所体验到的悠闲、温馨、快乐之感,以及“得失俱忘,死生不问”的隐逸意趣。一个通过“仰视”,借助惊心动魄的三次落日,来谛听自然的回声。但重要的不是落日,而是“我”,一个具有大人类情结的“我”,在落日下产生的历史感、庄严感、神圣感和悲剧感。
 
  赤壁中“说服”自己的苏轼;西山中寻找“自我镜像”的柳宗元。
 
  此两者均是失意之人,他们对自然的感悟,不过是寻找自我的救赎。
 
  大凡诗人要超脱世俗的重压,常常有两个好去处,一个是看你能否与大自然融合,在自然中望峰息心,窥谷忘返;一个是在广阔的儒道佛之中,能否找到知音,了然彻悟。
 
  苏轼选择的是后者,他把儒家的道德文章、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度人自度,融贯在一起,完成了自己的人格塑造。他不需要躲避官场,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他来说都是“外部世界”,他所寻求的是“内心世界”的安宁,“此心安处即吾乡”。
 
  柳宗元则不同,他在西山中寻找到了“自我镜像”,从而说服了自己。那么美好的西山,何以被遗忘,被遗弃,被冷落,被轻蔑?不就是因为“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柳宗元,何以累累若丧家之犬,不容于当世?不就是因为柳宗元的特立独行、人格高迈?西山的遭遇就是柳宗元的遭遇,在和西山的惺惺相惜中,柳宗元的孤傲、决绝、不管不顾,还有内心的痛苦,以及“恒惴栗”的感受,突然得到了缓解、释放,最终“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瓦尔登湖“神的一滴”的梭罗,“像山一样思考”的利奥波德。所谓的“湖山沉思”,不过都指向当前生态的恶化。
 
  梭罗,这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他用自身的实践建立起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他用了“天上的街市”瓦尔登湖来对照出眼前的污浊。神的一滴,是对环境恶化的一种忧思,一种辛酸,一种悲悯。
 
  利奥波德则走出了更为稳健的一步,为什么“像山一样思考”,山是自然中最可靠的部分,他的思考一定是自然的,本真的,生态的。只有山,才能真正了解一只狼的嚎叫。这意味着人类中心论的倒塌,大地伦理观开始得到确立。
 
  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从谛听自然,到感悟自然,再到湖山沉思,我们就会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人文系统。这样的课程,不仅是学生人文涵养的必需,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必要。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朱永新.研发卓越课程[R].杭州:新教育实验第十三届研讨会,2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